叶辛
在贵州布依族盛大的民族节日“六月六”来临之际,我接到紫云县的邀请,说是如同苗族、侗族、水族、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过节,布依族老百姓都会参加一样,这一次紫云猫营镇一个古老并颇富传奇色彩的苗族村寨巴(身+小)会在这个节日里,举行他们的“扫寨节”。
“扫寨节”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大扫除,而是苗族、侗族因为自古以来居住的都是木楼,干燥的夏季极易引发火灾,千百年来为加强和提高防火意识,在整个村寨的所有角角落落,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遍洒凉水,杜绝可能引起火情的所有火苗、火种。仪式进行完以后,整个寨子的男女老少就会换上民族服装,唱歌、跳舞、吹奏他们民族独有的节奏感极强的乐曲,到了吃饭时间,便会端上煮熟的牛肉、羊肉、猪肉和菜肴,尽兴地喝上一顿他们自酿的米酒。
电话里说,叶老师,你从花溪十里河滩的布衣寨那边过来,我们的扫寨都近尾声了,你就等着“惊喜”吧。
什么惊喜呢?我不由暗忖,和贵州结缘55年了,花苗、白苗、黑苗、红苗等各种苗族支系,我基本上都接触过。就是紫云县的苗族、布依族,我都有些朋友,今天要去的地方属于哪个苗呢?真会遇到“惊喜”吗?为防事后懊悔,我还约上了正在拍摄电影纪录片《岁月未蹉跎》的儿子同行。
一早启程,车子拐进猫营镇的时候,我收到了前几年认识的一个苗寨妹子、诗人肖仕芬的一条微信:我在苗寨盛装迎接你……
这个年轻诗人,现在是紫云县苗族史诗亚鲁王研究中心的主任。我知道她是苗族,可没想到,她就是这个叫巴(身+小)寨子上的人。听曾任副县长的顾新蔚介绍说,她过去是村小教师,出版了几本诗集,颇有诗情才气,才调来县里文化部门工作。今天,她会穿着怎样的盛装出现呢?
正在暗自忖度,一阵昂扬欢快的迎宾曲传进耳朵。下得车来,只见穿着民族服饰的苗家男女向我迎来,他们的衣着我都没见过,尤其是女装,花裙色彩十分艳丽。迎面走来为我介绍村寨主人的漂亮姑娘正是小肖,她穿上自己民族过节的盛装,我几乎没认出来!一路走进寨子,一路的古乐迎宾曲伴奏,照例的苗家迎宾拦门酒,照例的欢声笑语,看见我和几位主人对话,音乐声变得舒缓、轻柔、悦耳。
我急忙问:“你们这一支系是什么苗?”答曰:“蒙正苗。”主人很有把握地说:“这个‘(身+小)’字,你没见过吧?是瘦小的意思。我们巴(身+小)的蒙正苗,所存不多了,整个寨子也就300多男女老少。原先属于大山深处的村寨,就如同生活在深山密林的褶皱之中。托脱贫攻坚的福,‘村村通’的柏油马路修到了寨门口,不仅靠勤奋劳动,也靠旅游的发展,我们吃上了饱饭,穿上了本民族的漂亮衣裳,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
说话间来到了搭有民族风情的戏台和广场,一整个寨子的蒙正苗老乡团团和我围坐在一起,欢乐地随意交流。谈外出打工挣钱,讲婚姻恋爱情况,问年轻妇女生过几个娃娃。我问什么,他们答什么,充满了自信、自在和满足的笑容。
当知青的年代里我教过几年书,我要求小肖和女支书约几个在旁追逐嬉耍的中小学生坐下来聊一聊。
一招呼,同样穿戴得花枝招展的几个中小学生坐了过来。我一连问出了几个问题:几岁了?读几年级?喜欢读书吗?老师怎么样?……
没想到,刚才嘻嘻哈哈欢乐无比的娃娃们一个也不答话,有的低头抚弄花裙,有的看我一眼,连忙低下头去。站在一边的老师和村干部仍一再地让他们答话,他们一个也不讲。只有一个脸色黑黑的俏丽女孩,见我笑眯眯始终望着她,突然对我冒出一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旁边有大人轻声解释般咕噜一句:自古以来,我们对女娃儿和年轻未婚姑娘的教育,就是这一句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一句话,瞬间触动了我的心灵。40年前,1983年初冬的一个黄昏,我走进一个苗寨,迎面坝墙边站着一个年轻苗族姑娘,我客气地向她问路,她只睨我一眼,转过身就向敞着门的屋檐下走去。朝着屋里喊:“奶,奶奶,有人……”
屋里走出的老人热情地回答了我的问话,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找到了乡里和县里特意在等我的几个采访对象。
晚饭时,我不由得把那苗族姑娘不回我话转身就走的情形说了出来。他们连忙解释,这不是没有礼貌,而是山寨上普遍的传统风俗,未婚姑娘和女娃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真的没想到,40年过去了,这一俚俗仍然存在着。于是深感,在脱贫攻坚基本解决了温饱,吃上了白米饭,穿上了漂亮衣裳以后,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文化意识、社会交往诸方面的提升,该是文化自信促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这一句对未婚姑娘和女娃娃们的教导:要敢于和陌生人说话;要敢于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接触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