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季节(油画) “投篮”的快乐 摩梭人的非遗传承 鳜鱼,臭的好吃 一只“怯猫”在历险 写给未来的信
第14版:夜光杯 2023-08-31

摩梭人的非遗传承

陈甬沪

泸沽湖周边的摩梭族群,目前约有2万人,尽管没有族群自己的文字,但千百年来他们将求真求美的信念,融入织布、木雕、刺绣、酿造与绘画等制作技艺中,目前这些“技能”有85项通过了云南省级、丽江市级、宁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授牌授证。

“非遗”传承非易事。村官“助理”摩梭人阿七尼玛次尔(汉名杨成龙)说,传承“非遗”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这位毕业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系的摩梭子弟,四年大学生活让他对族群融入时代潮流有了全新的认知。

现代工业的机器声,已让摩梭人走上与时代同行之路。然而摩梭家庭在母亲、在舅舅劳作下,成全孩子梦想的,也比比皆是。比如阿七尼玛次尔靠母亲的棉麻织品,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他同窗的兄妹靠舅舅“猪膘肉”的制作技能念完大学;邻村的朋友则因舅舅“神奇”的草药膏丸,如愿走上学医之路。

说起母亲的织品,阿七尼玛次尔滔滔不绝。母亲的织品多次荣膺各种奖项,享誉全省甚至全国。当然,并非所有“非遗”产品都能赢得市场,如何让世代相传的手工艺瑰宝在新时代唱响凯歌?阿七尼玛次尔一头扎进“非遗”之中。他从小知晓摩梭族群没有文字记载的苦痛,“文化”主要依靠“达巴(族群中一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达人,堪称百宝全书)”口传,为此,他5年来翻山越岭访遍21位“达巴”,以诚意感动他们,用音像技术记录下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生活价值及生产形式等的阐述。

阿七尼玛次尔从寻找和培养“达巴传人”起步,让一些优秀青年通过视频资料学习研究“达巴”口传的摩梭文化;同时对丽江全境、毗邻县乡以及四川境内摩梭人的“非遗”进行采集、登录与申报。他的努力与付出引起沪滇协作落地推进单位的关注。为了让“非遗”集合有个落地之处,“非遗工坊”应运而生。如今,在摩梭人非遗博物馆内,集聚了20多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有的产品实现了订单式生产,创业与就业人员接近50人;“非遗”技艺技能展现的场景,成为网红打卡地。阿七尼玛次尔2022年还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称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字化为摩梭人“非遗”传承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活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