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万物祥和 书房,一个人的精神史 家国情怀出赤忱 一辈子的咖啡情缘 月饼·鲜花 芝麻螺
第10版:夜光杯 2023-09-02

芝麻螺

王寒

浙东沿海,向来是“无鲜勿落饭”“无鲜不动筷”。哪怕禁渔期间,没了大小黄鱼、虾兵蟹将,至少还有螺与贝可以顶上。浙东有谚语,说得委实形象,“三日不吃鲜,螺蛳带壳咽”——要是几天没吃到海鲜,看到螺蛳也会狼吞虎咽带壳咽下。

光临过我家餐桌的螺,少说也有二三十种。除了清明前溪里河里的淡水螺蛳,中秋前后稻田里的田螺,就是千奇百怪的海水螺蛳了:形圆厣白的香螺、薄壳如豆的泥螺、壳厚味辛的辣螺、身上长刺的刺螺、穿着斑点花衣的花螺、一身铁锈斑纹的锈凹螺、褐白相间的短滨螺、螺棒很长的长棒螺、细长锥形的钉头螺、形似马蹄的马蹄螺、个小嘴尖的海蛳螺,还有一种是大块头的响螺,纺锤形,螺壳可以当号吹。

前些日子,为了一本书的写作,去了趟临海,见老友,走老街,逛博物馆,严颖姐陪着我在古城逛吃逛吃,在鑫港海鲜城吃到芝麻螺,让我一喜,好久没吃到这种鲜美的海螺了。一问,说是来自大陈岛的。

说起单齿螺的大名,没几个人知道,说起芝麻螺,海边的人都熟悉。它外唇薄,内唇厚,老实巴交的样子,壳色多为墨绿,螺壳上有点状的小疙瘩,粗看如撒了一把黄褐色的芝麻,故名芝麻螺。它个头不大,外壳圆锥形,老家的一些地方,称之为“洋帽墩”,洋帽者,老外戴的帽子也。因其外壳有点像是蛇鳞,有些地方称它为蛇鳞螺,听上去让人汗毛一紧。

在一众海水螺蛳中,芝麻螺造型独特,味道鲜美,有人抬举它为小鲍鱼,也有人封它为“螺类皇后”,既是皇后,应是螺中之凤,味道自然不俗。

芝麻螺生活在潮间带的石缝或石块下,石缝里尤其多,用足附着在岩上。因长在石间,比滩涂上的泥螺、海蛳,倒要洁净些。潮水带来的褐藻和红藻,是它的口粮。夏天天热,退潮后,海边裸露的岩石上,密密麻麻,全是芝麻螺。它不像藤壶、佛手、牡蛎,个性拧巴,紧贴礁石,宁死不从的样子,需要动用工具撬挖。芝麻螺可以随手捡拾,一捡一大把。

仲夏前后,芝麻螺脆嫩肥鲜。有一年,我到大陈岛采风,在岛上住了十来天。岛上芝麻螺很多,退潮之后,岩上积了一层,随便一捡,就是一小桶。今天捡完了,明天到老地方,又是密密麻麻一层,真是怪哉。岛上渔民见多了芝麻螺,根本不稀罕,芝麻螺个头小,盔甲又厚,若吃,还要拿大剪刀咔嚓咔嚓剪去屁股,委实麻烦。渔家孩子捡到后,直接拿去喂鸭子。岛上的鸡鸭,一向有口福,隔三岔五有海鲜可啖。除了各种海螺蛳,还有水潺、杂虾之类,养肥了,叫海鲜鸡、海鲜鸭,身价就高了。

闲着没事,我约同伴去岩石上捡芝麻螺和辣螺,每天捡一小桶回来。辣螺放水中,加点盐,白灼就很鲜,吃时蘸点醋,鲜甜中略带点苦味。芝麻螺宜爆炒,油沸后,倒螺,加姜丝、辣椒丝、黄酒、酱油、少许白糖,爆炒到溢出香味,焖煮一小会儿,撒一把碧绿的葱花。芝麻螺肉丰腴厚实,有鲍鱼的口感,带着丝丝的酱香味,比一般的海螺都要鲜甜。有一次朋友在杭州一家海鲜餐馆请客,点了一道小鲍鱼,上来一看,嘿,什么小鲍鱼,不就是芝麻螺吗?这是欺城里人没见过世面呐。

一味螺蛳千般趣,螺蛳鲜美的滋味让人销魂。济公曾有打油诗,“此物生在东海西,又无鳞甲又无衣,虽然不入红罗帐,常与佳人做嘴儿。”写的就是女子吮螺蛳之乐。不过,芝麻螺口风紧,想从它嘴中撬点肉出来,不容易。在酒店吃饭,经常看到有人拿牙签挖螺肉,费劲巴拉的。海边人自小吃惯了各种螺贝,根本不需要牙签,轻吸一下螺尾,再调转个头,用力吸一下螺口,鲜香的螺肉就出来了。吃芝麻螺会上瘾,因为太过鲜甜。三口两口,能吃一堆,桌上耸起一个小山包。

从前,海边人家用蛎灰粉刷房子。海蛳壳、蛤蜊壳、蛏子壳、牡蛎壳等一干螺贝空壳,放进砺灰窑中,烧成灰白蛎灰,就可以当涂料粉刷墙壁了。我想,把我几十年来吃过的螺壳烧成蛎灰,至少可以粉刷一栋豪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