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
今年,体育赛事、演唱会、各种行业展览等多了起来,但不少人觉得,想去现场看看反而不如过去便利。这是为何?
以上海申花、海港的主场比赛为例,现在都实行电子票,必须在某些网络平台提前购买和注册。以往那种呼朋唤友到球场门口买张票就进去看球,已成为历史。
对于电子票,有的人嫌程序烦琐,有的人抱怨身份信息泄露,有的人粗心大意忘了时间……难怪不少球迷朋友发牢骚:不就想轻轻松松看个球吗?太折腾!
确实,如果你不提前一天扫码注册、实名登记,压根没办法进场,到时只能“干瞪眼”;即便早早买好了票,不巧当天没空的话,票只能白白浪费。对老年人来说,尤其不友好。
推行电子票的本意,首先是为了方便购买,不再需要到售票窗口去排长队;其二是为了杜绝“黄牛”,防止炒高票价。从实际效果来看,有一些作用,但要说完全杜绝,显然没有——“黄牛”依旧在倒票,且“黄牛票”价格更高了。
前段时间,几场很火的演唱会因为门票惹出争议,上了热搜。有网友认为买卖关系不对等:“现在的演唱会,付钱时根本看不到座位,有个紧急情况还不让退票,太不公平了。”“我就想给朋友、亲人送一个惊喜,这都不让了?”
推行门票电子化,既然主旨是为了便利,那么,除了网上卖票,是否还应该保留一定比例的纸质门票,让观众能够当天在门口买得到?
几天前,杭州亚组委宣布,将陆续对社会开放亚运会官方线下购票渠道,为公众提供赛事的线下购票及电子票兑换纸质票服务,同时电子票的转售转送服务也将开启。这几点操作,就显得温情友好得多,是不是值得推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