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家中自有好风景 伽师瓜记 留雨青城山 童年的老宅院 针尖上的上海人
第15版:夜光杯 2023-09-12

针尖上的上海人

沈嘉禄

上海人的好家风之一就是“做人家”。“做人家”,是勤俭持家的通俗表述,例如:“张家嫂嫂真做人家,一块红乳腐筷头笃笃要过三顿泡饭呢。”

“做人家”作为特定时期、规定情景下的常用词汇,注释了上海人的禀性,又潜隐着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智慧,也是“被低调”的评估。

“做人家”作为一种集体性格,可从《玲珑》《妇女时报》《良友》画报等报刊文章中一窥草蛇灰线,进入互联网时代,依然在上海人的血管中快活地流淌,甚至延伸到投资置业、家居装潢、招商引资、环境绿化、市政建设等方面。有人说:上海人不大会浪费,这是优点;但束手束脚,气魄不大,错过许多发财机会,这又成了缺陷。

我以为: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做人家”的审慎与内敛值得讨论。

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是一座超负荷运转的工业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为全国城市之冠。于是作为一种资源,厂里的劳防用品也被上海人开发利用。如纱手套,根据不同工种,一个工人每年可领到几副或更多,用得当心点,就可省下三四副,交到当家人手里,集腋成裘,拆开来染成红的绿的,结成一件纱衫,让孩子穿着上学去。保暖性稍差,但总能抵挡一下风寒。

一线工人每年还能领到一两套劳动布工作服,倘若三班倒,还能配给棉大衣,两三年一过也可省下一件,给“长发头上”的孩子穿。有时候我看同学穿起了霸气十足的高帮跑鞋、翻毛皮鞋,就知道他老爸是干什么的了。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会吐槽上一代人揩公家的油,但老上海用一句话就把你顶回去:小赤佬,你没经历过这种日脚,不要讲风凉话!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淮海中路一家服装商店的橱窗里,我看到这句口号被写成了美术字,下面陈列着一件做工十分考究的皮夹克,猎装款式,线条流畅。这件皮夹克相当迷你,摇篮里的“小毛头”也套不上,纯粹是一件标本。它的全部奥妙浓缩在卡片上的说明文字:皮夹克的材料是从一只旧沙发上割下来的。

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领会口号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巧妙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大概就是上海人的“心机”吧。

实际上呢,“缝缝补补又三年”之后,那件历经迭代的旧衣服还舍不得扔掉,女人会沿着线缝将它拆开,刷了糨糊褙硬衬。硬衬用来做鞋面内衬,外配黑色直贡呢,内衬龙头细布。那年头男的穿松紧鞋,女的穿搭襻鞋,冬天则有蚌壳棉鞋或缚带棉鞋。黑色直贡呢面子加白塑料底的松紧鞋属于时髦货,店里卖三元六角一双,对不少多子女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DIY就能省下不少钱。松紧鞋被叫作“懂经鞋”,这是上海人的密语,“懂经”二字内涵极其丰富。

鞋面鞋底配齐后,送交皮鞋摊请老师傅绱一绱。运气好的话会遇到聋哑师傅,手艺更加精进,盖因不受外界干扰耳。在我读中学时,逢年过节才能穿一双白塑料底的松紧鞋,平时穿作为“B角”的咖啡色塑料底松紧鞋。

破布的另一个辉煌终点是扎拖畚。上海人多有洁癖,蜗居仅能容膝,但地板始终一尘不染。光脚板接触凹凸木纹的丝滑感觉,已有N年没享受到了。

那时上海的主要商区要配置几家有点规模的布店,比如三大祥:协大祥、信大祥、宝大祥。看到“三巨头”鼎足而立,上海女人心里笃定。布店有时会抛售零头布,所需布票很少,价钱又便宜,消息放出,喜大普奔。零头布可做衬衫、短裤、背带裙、越南衫等。还有一种才手掌大小的三角形彩色织锦缎边角料,论斤卖,这大概是服装厂的“厨余垃圾”。上海女人照样能拼出一床色彩斑斓的被面子或一条窗帘、一块台布。女人是天生的艺术家,这句话套在上海女人身上一点也不过分。彼时上海女孩子成家,“三转一响”中最要紧的基本建设便是缝纫机,它是能生蛋的“母机”。

上海女人结毛衣也是一把好手,在马路上、在电影画报上多看几眼外国女人,马上就会“变戏法”似的结出某种花式的毛衣,还一本正经地命名为“罗马尼亚式铰链棒”“阿尔巴尼亚花”等等。

让外地朋友想不到,上海男人也会结毛衣噢。结得最好的男人在哪里?远洋轮上!万吨巨轮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若是风平浪静,船员就以结毛衣来与时间周旋。跑一趟欧洲,老婆孩子的毛衣都有了。俗话说男做女工,越做越穷。不过上海男人胸有朝阳,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不也是结毛衣高手吗?有一次电视台举办结毛衣比赛,男嘉宾妥妥地站上了C位。再告诉你一个细节,大上海一度风行棒针衫,结棒针衫的人一多,不仅导致圈圈绒脱销,连最粗的竹针也买不到了。上海男人真聪明,将电焊条上的白粉敲掉,两头磨圆,嘿,好使又耐用。

前不久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了个很有意思的展览——“十年居上海——鲁迅之日常”,我在展览中看到了鲁迅用来修补、装订书籍使用的锥子、割刀、针线等工具,还看到了他自己设计并缝制的包袱皮,从构图到拼色,既传统又摩登。大先生用它包好图书昂首挺胸地走在北四川路上,时尚先锋,从容洒脱。

在今天物质丰富的时代,有人认为上海人“做人家”的秉性不利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错,今天的上海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开支比以前多得多,旅游、教育、健康、养生、艺术品收藏等方面的预算也相当宽松,更何况上海人投资基金、保险、股市和房产的热情真可用四个字来形容:无怨无悔。

节约是中国人的美德,“做人家”有利于防止骄奢淫逸,降低碳排放。当然,“做人家”在今天必须赋予时代的审美,要与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对接。在打造节约型社会的今天,上海人对物质消费的审慎态度应予肯定。社会越文明,消费越理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