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 营造人人参与网络安全良好氛围 在武康大楼遇见法治文化之美 数字时代如何应对网络安全新挑战?
第3版:上海新闻 2023-09-12

在武康大楼遇见法治文化之美

宋宁华

对于许多游客来说,武康大楼是来上海不能错过的网红打卡点。城市微更新,让邬达克最初的浪漫设计,得以修旧如旧。而在打卡点的繁华背后,围绕大楼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矛盾,需要另一种循法而行的“法”式浪漫。

从本月起,上海市法宣办组建16个评估组,集中对本市相关委办局(集团公司)和各区开展“八五”普法中期评估活动。近日,在上海市“八五”普法中期评估的首场活动上,武康大楼的故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思考。

保护武康大楼这栋老房子“面子”的同时,居民晾衣等“里子”成了难题。徐汇区湖南路街道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娓娓道来,居委会充分保障居民对大楼修缮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家坐在一起、把问题摆上台面来商量。有居民提出,二楼闲置的平台,能否改造成晾晒的公共区域?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原先摆放在走廊里的花草,在平台上得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一个人的爱好,成了一群人的欢喜。如今,武康居委还成立了“老洋房美好生活议事会”,遇事共协商,议事有规则,公约同遵守,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区中不断践行。

普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从武康大楼“内外兼修”的故事,令人联想到,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市民习惯于遇事不找法,信访不信法。而法治思维的养成,绝不是搞几次大型宣传活动、发发宣传单就能解决的。“八五”普法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普法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以群众感同身受的身边大小事为切入点,运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润物细无声,才能让法律条文真正转化为内心的法律准绳。比如,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对于营商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在应急管理系统内全面推行“说理式”执法方式,边执法边答疑解惑。这样的“柔性执法”不妨推广到更多日常生活领域中,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法不是为“罚”,让守法用法成为一种自觉之举,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力量。

自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上海的普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新时期如何高标准打造品牌优势,更好展现城市良法善治形象?每一个公平正义的案件,都是法律权威的最好证明。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在网络信息满天飞的当下,需要及时回应网络热点问题,让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成为最好的普法教材。老百姓的合理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得到公道,老百姓自发成为法治“宣讲员”,法治精神由此浸润人心。

武康大楼的“法”式浪漫,不仅囿于一楼一域。立足各地实际,通过嵌入、功能叠加等方式,在街区、街角、口袋公园等建设中小微法治文化阵地,让市民在不经意的城市漫步中遇见法治文化之美;更在高水平践行法治为民中,推动法治成为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鲜明标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