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看,唐家湾菜场新装迎客! 颜值+科技  空中绣花见功夫
第5版:上海新闻 2023-09-12

颜值+科技 空中绣花见功夫

“十四五”以来上海已建成立体绿化约116公顷

洛川东路文广绿墙夜景

虹桥绿谷屋顶绿化

平型关路绿墙 本版摄影 记者 周馨

一道道绿墙、花墙,一根根绿柱、花柱,出现在百姓家门口和城市拐角处。虽身处半空,但“绣花功夫”同样精细。

“十四五”期间,上海计划新建立体绿化200公顷,截至今年8月底已完成约116公顷。与以往单一的“添绿”相比,如今的立体绿化与文化、街区、艺术、历史、灯光等深度融合,成为“公园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从前道路脏乱如今绿墙成景

走在平型关路上,马路西侧的“绿墙”尤为赏心悦目。鸟巢蕨、千叶兰等植物“爬”满了墙面,高低错落的座椅每隔数十米就有一处,几处墙角也被充分利用。

缪正发在平型关路300弄住了50年,对比今昔,颇有感触:“以前老房子外面全是实心围墙,这段路上有乱停车的,还有随地大小便的,又脏又乱。”他说,“去年政府为居民办实事,在围墙外做了‘墙壁花坛’。绿墙就像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大家都喜欢在这里坐坐聊聊。晚上还有灯带,道路也变亮了。”

居民打心眼里喜欢的“绿墙”,就是平型关路西侧(洛川东路—柳营路)立体绿化项目。建设方上海凯艳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学仲表示,这处立体绿化共160平方米,花坛面积148平方米,采用了45种植物。“由于道路一边是行道树,一边是居民楼,光照条件不好,我们就选用了半阴植物。同时,将鸟巢蕨、金叶石菖蒲、鸭脚木等喜湿、习性接近的植物搭配栽种,还穿插了彩叶草,既好看又方便养护。”

陈学仲还透露,之所以在此处选择做立体绿化而不是花坛或花箱,主要考虑到道路立地条件。“绿墙厚度约30厘米,是花箱厚度的一半,而花坛厚度更是至少要1.2米。这里的围墙外就是盲道,不适合再建花坛。”同时,在养护中,立体绿化所需的人工也比地面绿化更少。

植物多姿多彩居民心愿实现

作为静安区“城市微更新”的立体绿化项目,平型关路绿墙建造过程中,采纳了不少居民的建议。洛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琦告诉记者,起初长凳没有靠背,居民觉得坐着不舒适、不安全,于是每处长椅都装上了与闸北公园亭台楼阁相呼应的艺术椅背。居民又提出,不锈钢长椅冷冰冰的,冬天还要自带坐垫,于是设计方改成了木质的。关于绿墙植物选择,居民希望能多点色彩和层次,这个小心愿最终也实现了。

“这处绿墙靠近闸北公园,所以建设时一方面将公园的亭、台、楼、阁景观元素和牡丹、梅花等植物元素融入绿墙设计、花坛造景和座椅造型,另一方面通过锈钢板装饰的古诗词与公园里的古树相呼应,体现了‘街区景观+公园’的理念。”区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章栋贤介绍,静安区的每处立体绿化都因地制宜建造,一般在人行道宽度2米以上且有一定长度、受众多、景观效果好的点位优先实施。

与以往单一的“绿”相比,如今的立体绿化越来越多地与文化、艺术、灯光、历史融合,让百姓在街区就像进公园。比如胶州路“青山绿水”立体绿化,巧借街头转弯处的弧形墙面,以植物为画笔勾勒出亦山亦云的线条,如一幅展开的画卷。恒丰路“鲸鱼宝宝”是全区最大体量的景观绿墙,沿鲸鱼和波浪图案布置了轮廓灯,喷水水柱采用动态LED灯,夜间亮起,动感十足。洛川东路“植物与动物”绿墙,就像街头的涂鸦空间,通过不同绿植构建“动物森林”,夜晚星星灯在绿植中闪烁,为街头平添童趣和浪漫。

大楼屋顶绿化助力城市减碳

不仅有景,有些立体绿化也附带“高科技”,为城市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

比如,闵行区虹桥绿谷广场有着7100平方米的屋顶绿化,其覆土层达到1米以上,并具备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自动浇灌系统、微喷灌、垂直绿化滴管系统等节约型园林设施,使绿化成活率达到了100%。同时,屋顶绿化可大大减少屋顶层空调能耗,打造人与自然互动的微气候。目前,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的屋顶绿化已全部建成,共计18.7万平方米,占屋顶总面积43%—50%,既节约了土地资源,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也助力城市减碳。

又如,恒丰路“鲸鱼宝宝”采用最新的垂直绿墙种植盒,每平方米种植密度可达45株。种植盒自带储水和余水下排设计,不仅储水量显著增加,而且密封性好,水分蒸发量大大降低,比传统绿墙节水30%。

2015到2018年,立体绿化连续四年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相关部门表示,本市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沿口绿化和棚架绿化四大类型,这些年由点及面、成片区统筹推进。在推进过程中,立体绿化载体越来越多元化,桥柱、变电站、体育场围网、公共厕所、工地围墙、立体停车库等建(构)筑物的灰暗面都一点一点“靓”了起来。

立体绿化建设,贴合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在市民看得见的地方。比如“经济适用型”立体绿化,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采用爬山虎、络石、凌霄、金银花等攀援爬藤植物,并将预制网片装配在墙面或用其他方式牵引,既简洁美观,生态效应又好。而“精装型”立体绿化则需要应用更广泛的植物,色彩构图也更丰富。同时,立体绿化与建(构)筑物共生共融,“+文化”“+艺术”等立面空间的叠加效应,也让市民有了更多的生态感知度和获得感。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