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夕阳弄影 儿童晚班 顺其“治”然 宋庆龄“以食飨友” 抖擞精神方耐冷 代际关系
第15版:夜光杯 2023-09-22

抖擞精神方耐冷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一得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古人说,各诗入各眼。读诗往往会读出各自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诗话。有人认为李商隐这首诗是写秋意的落寞,有人认为是写孤独的静守,也有人认为是羡仙迁境。其实,这首诗是经典的中国文人学士的古风。比兴结构,憧憬代入,多维境界。全篇只有四句,但句句如叠泉,字字如珠玑;征雁的有声与秋蝉的无语,高楼的近观与秋水的远接,青女的质朴与素娥的寂寞,寒霜的坚守与冷月的加持。一个“无”字,说尽了秋天的惆怅,是常人境界;一个“接”字,延展了视点长度,聚焦到水与天的连线,是高人境界;一个“耐”字,提升了坚持守正耐受苦寒的精神,是真人境界;一个“斗”字,是摆脱物欲抱朴归真修身养性互相加持赋能的仙人境界。

诗人观察事物的方法,自近而远、自下而上、自景而境、自实而虚,是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天下观、系统观。唯有观远观大才能达观。春去秋来是自然观,许多人总是盼望春天永驻,违背自然观。违背了自然观,未必逢春便得春;顺应了自然观,未必秋意是落寞。许多企业家遇到的困难,都是周期性季节性困难,盼望政策性春天不是持久的方法,春去冬来,霜降雪崩,都属于自然,要有非常的耐受力,才有春光明媚的拓展力,赏春只在耐寒时。青女与素娥的耐受力表现为坚持与适应,坚持才能适应,坚持是适应的前提,适应是坚持的结果。盼春天就是没有适应,过得了冬就是适应,主动适应才是对的人生观。

“斗婵娟”中的“斗”,不是斗恶斗气的世俗之斗,不是为物质占有、为势力巩固、嫉妒谗言、郑袖式的阴险毒冷。“斗婵娟”是斗妍媲美,竞相加持,出神入化,是天下观境界中的天人合一,也是战胜物累羁绊的精神自由行。

诗人儒意佛心道骨。诗人不会说我身在何处,只告诉你已经听到南飞雁的讯息,“征雁”是时序循环的结点;“无蝉”不仅仅是因为秋去冬来,而是表达了一种无蝉无不禅的特殊心境。李商隐向佛之心、儒士表达与仙风道骨融为一体。“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与“百尺楼高水接天”一样,使秋空旷远美好宁静的夜晚充满了禅意,道出了追求宁静、志趣旷远、独立自正的心语。《霜月》既是佛心指月也是道骨抱素,“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素娥都是素人,即纯素无尘之人。“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青女素娥是既纯又素的真人。“耐冷”,不仅是耐受寒冷,而是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合于天伦。冷不仅是气候冷,也是人情冷,耐冷就是耐独,精神四达,意指万象。耐冷也是耐久,一而不变,静之至也。诗人在诗中创设了非常独特的意境,并构筑了儒表、佛心、道骨三维一体空间,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归宿。“月中霜里斗婵娟”,是诗人自己的代入,是自我欣赏,月中霜里,神纯粹,魂不罢,是无不忘、无不有,澹然无极,依稀隐约。

企业家耐得住寂寞,耐得住企业发展的冬寒,每年都冀盼春天。其实能够耐得住霜寒、经冬不衰才是常青藤。要学会在月中霜里生存,而不是在如日中天时生存。光而不耀,信而不期,不闯不冒,独善其身。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已无蝉”是时令,“水接天”是前景,“俱耐冷”是本领,“斗婵娟”是精神。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找准“水接天”的前景,练就“俱耐冷”的本领,抖擞“斗婵娟”的精神,重塑人生,返璞归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