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互鉴 逸群之才 卓尔不凡
第11版:杭州第19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2023-09-26
“跳级生”侯逸凡

逸群之才 卓尔不凡

侯逸凡在杭州亚运会女子个人赛第四轮比赛中 图 新华社

侯逸凡2013年参加第四届亚洲室内与武道运动会国际象棋女子个人比赛 图 新华社

扫码看侯逸凡王者归来

可记得16岁的你?强说愁的年纪。

她,已经拿下了世界冠军。

还记得26岁的你?只觉得青春还长,怎么挥霍都没人管。

她,已经成了高校的正教授。

侯逸凡,“跳级生”。似乎经历了所有。但昨日在亚运会国际象棋赛场初见,却发现几乎已拿遍所有荣誉的她,将将不过29岁。“亚运会金牌有过两块了,但每个运动员都会珍惜为国家参加综合性运动会的机会。所以,我又回来了。”她这般直接地开始了这场对话。没毛病,这回,侯逸凡还是冲着冠军来的,并且没有谁会怀疑结局的确定性。那个更年少时,喜欢在头发上别着五颜六色发卡的女孩,其实没变。今日,她戴上了日月星的耳坠,摇曳生姿。

“女帮主”

从小,侯逸凡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她5岁学棋,仅4年便被国家队破格收编。同一年,她获得了世界少儿国际象棋冠军。13岁,她成为女子特级大师。16岁,她封后国际象棋,有史以来的最年轻。之后在2011年、2013年和2016年她又三次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成为国象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18岁,她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在不耽误竞赛的基础上,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23岁,她获得世界级罗德奖学金,入学牛津大学。

这已经是侯逸凡最精简版本的履历,其间,还有更多纪录。侯逸凡的标签是“最小”。“确实很多纪录都会有年纪最小的前缀,但其实我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我只是为那些棋局所着迷。”她一直不喜欢“学霸”这类词。当你与侯逸凡交谈过,你会发现她实在是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客观性。“学霸”一词,太过简单粗暴。天赋加上高强度的努力,“还有一点点运气,让我走到了今天”。在圈里,侯逸凡被称为“女帮主”。她不仅仅有实力与男选手过招,更有机会赢下比赛。在国象这种智力运动中这是十分稀有的。

正因为她的理性,所以当她淡出女子国象时,众人都觉得有些不理解。之前,国际棋联最高等级的男子大师赛中,侯逸凡往往是受邀的唯一女棋手。毕竟,她还拥有“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的称号。侯逸凡之前的淡出,其一是因为当时课业繁重,其二是在参加男女混合大赛时她获得与男选手对决的机会太少,而在女选手中她基本无敌。“其实说淡出也不恰当,毕竟我现在的身份是高校教师了。我需要兼顾兴趣,视野,以及其他。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会试着尝试更多并享受过程。”简单、干脆,让人难以回击,一如她的棋。直到现在,在“退隐”赛场多年后,侯逸凡仍旧是世界女子等级分第一人。

宝贝儿

侯逸凡是朴素的,智慧的光芒是她最好的装扮。早慧的人,并能够一路奔跑着攀上高峰,没有跌跤,不见迂回,那是因为她的身边始终有许多贵人。

把侯逸凡当作宝贝儿的,很多,首先,当然是父母。5岁时,她与小伙伴玩玻璃跳棋,赢遍了哥哥姐姐。父母知道后有点惊讶,就商量着给她报名一项智力运动。少年宫里只有围棋和国际象棋,小女孩看着国象的棋子更有趣便给自己定了“终身”。学着学着,很快有了起色。一年级的暑假,父母带着女儿去山东投奔名师。在江苏老家,侯爸爸是一位公务员,侯妈妈在医院工作。两口子很安稳,也很普通。为了女儿,母亲辞去了工作,陪她辗转各地学棋。“很幸运,我的父母一直都非常支持,而且带我走的路也都很顺畅。”北漂的时候,父亲也来了,进了棋校工作领一份薪水。一家三口在中国棋院边上租了小小的两居室,有些挤,但温暖。虽然热爱国象,又刻苦肯练,但到底年纪太小,“家人齐齐整整地在一起,让我的情绪很稳定。”

另一个把侯逸凡当宝贝的,是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叶江川。当年,是他破格将侯逸凡招入国家队。平日里,叶指导工作再忙,都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摆一盘棋,随时准备和侯逸凡下一盘。叶江川曾经评价侯逸凡有着与生俱来的大气,“胜负不会对她有太大影响。每个人在取得世界冠军的前一阶段,都要接受非常严峻的心理考验,但她很轻松地度过了。”侯逸凡是如何做到“心如止水”的呢?“可能和我性格有关吧。我在做计划之前,会仔细思量。一旦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心无旁骛。”

好老师

如今,侯逸凡是深圳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帮助高水平选手成长。在经过那么多名师指点之后,她也长成了一名老师。“我受到过许多帮助,我想帮助人也是很快乐的事情。”

侯逸凡从英国留学归来,更见开朗。那个曾经下起棋来会忘记吃饭的女生,现在已将自己冷静缜密的思索贯穿入事无巨细了。说起AI来,她是那么洒脱。“AI这回事,很早以前我就不纠结能不能赢了。对我来说,只是和AI下一盘棋,这没什么意义。AI的意义在于,通过和它比赛,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精进自己。把它当作一种练习的辅助工具来看,就好。”

问如何能看到更多女选手成长起来?她也是没有废话,“练呗。”应该是有信服力的,侯逸凡自己也是这样练出来的。毕竟,两代棋后谢军、许昱华口中“为棋而生”的小侯,成为全国冠军之前,她留在老师家里2000多盘棋的记载;在十一二岁最贪玩的年龄,不管是否在训练时间,她总呆在训练室里抱着国象专业书籍打谱。“学棋,需要一点痴。”不管什么样的热爱,应该都是需要这份“痴”的。

当老师,更多是为了推广国象。上赛场,是为了心中那份执着。“跳级生”侯逸凡,棋路不凡,人生路宽广。

特派记者 华心怡(本报杭州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