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黄海湿地
发出绿色“邀请函”,扩大生态“朋友圈”。昨天,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盐城召开,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展现人与动物共栖共生、滨海湿地与发达城市经济共存共荣的画卷。
黄海湿地博物馆建成开放,东台条子泥、大丰川东港入选全国美丽海湾,麋鹿、丹顶鹤、勺嘴鹬,湿地“吉祥三宝”成为世遗“闪亮名片”……近年来,盐城搭建引领生态治理的全球机制性平台,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与全球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共生之道”。
汇聚全球智慧
“滨海区域虽然分布在全球,但因海洋的连接,而形成了毗邻而居、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盐城市委书记周斌在发布全球滨海论坛研究课题时说。滨海区域连接陆海,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拥有不可替代的空间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禀赋,也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
如今,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滨海区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和挑战,亟须各方共享成功经验,探讨应对之策。“希望各界为推动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生态治理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地球。”周斌说。
这是盐城连续四年举办黄(渤)海滨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并在今年推动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地处黄海之滨,盐城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拥有582公里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
厚植生态本底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生态城市,盐城厚植生态本底,探索为全球滨海生态保护修复提供能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方案。
东台条子泥是盐城黄海湿地重要的一部分,位于东台沿海东北角,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2021年,盐城在全国率先将“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写入市党代会报告。从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试点开展“生态岛”建设,到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一路探索,一路创新。如今,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鸟类等更多生物打造了一个个新家园、新乐园,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盐城栖息、落脚,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盐城的“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滨海伙伴扩圈
开幕式上签署了《江苏省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草局关于办好全球滨海论坛的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了《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推出了《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纲要》《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英文版》《全球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互花米草防治、盐沼湿地修复工具包》《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等论坛旗舰知识产品。
扩大“生态朋友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盟、英国皇家鸟类协会、湿地国际、剑桥大学、大自然保护协会、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等21家机构成为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
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