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李铭珅 摄
陈烨获得碗池男子组冠军 特派记者 李铭珅 摄
翻转、腾跃,滑板的滚轴在碗池边缘碾过,发出吱呀的声音,那是热爱在呼唤的声音。
昨天,杭州亚运会滑板碗池决赛在钱塘轮滑中心举行,15岁的中国小将陈烨以84.41分夺得男子组金牌,拿到了中国在滑板项目世界大赛(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的首枚金牌。中国双姝张文娟和毛嘉思则分获女子组银牌和铜牌。
这是一片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赛场,男子和女子选手加起来共16人,只有两人不是00后。一次次隔空击掌,互相拥抱祝贺,欢乐肆意奔流在这片阳光笼罩的陆上丘壑之中,让人不由感慨:滑板真好,青春真好……
为滑板造一座池
身披鲜艳的五星红旗,踏着滑板绕场一圈。阳光照射在陈烨的脸上,洋溢出蓬勃的朝气——英雄出少年,15岁的他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夺得冠军。
2016年元旦,不到八岁的陈烨和爸爸陈玩钦逛街,在商场里试玩了一下滑板后吵着要买。陈玩钦便和陈烨约定——“如果能坚持半年,我就全力支持!”
半年后,陈烨对滑板依然热爱。陈玩钦兑现承诺,先是租了店铺卖滑板,又租下个200多平方米的仓库,给儿子建专属的碗池训练场。每种材料和工具都是他自己买回来的,每块坡道也都是自己做的。2019年,碗池竣工了,有了“爸爸牌”专属练习场,陈烨进步飞速,2019年被选入广东队,2022年获得国家集训队选拔赛冠军。去年,陈玩钦又重新选址,建造了一个面积900平方米、最高高度达到9米的滑板场——这一次,同样也是自制场地,整整花费了大半年时间。
“滑板很刺激,速度和腾空的感觉都很吸引我。”陈烨在赛后表示,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在亚运会的赛场上“飞”起来。
因滑板多一个家
黑黑瘦瘦的于朗来自中国香港,在男子碗池预赛中排名最末,无缘晋级决赛。走出赛场,依依不舍地回望看台,他说,这是自己参加过现场气氛最好的比赛。
于朗的家住在距离香港滑板公园不远处,每天上下班经过,他总能看到一群“板仔少年”在一次次腾空一次次摔跤。从好奇地驻足观看到加入他们,于朗在滑板公园找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快乐,更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会一起研究新招,然后互相鼓励。”在滑板场,于朗还遇到了一生所爱,如今两人组成家庭并有了两个孩子。
26岁的年纪,在滑板领域已算年长。但于朗知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正在电视机前守候观看自己表现。“我想给孩子一个榜样。”小小滑板已经备好,3岁多的儿子今年就将开启“板仔生涯”。
伴滑板共同长大
9岁的菲律宾女孩阿莱加多是本届亚运会最年轻选手。扎了满头辫子却少年老成,面对镜头女孩丝毫不怯,侃侃而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滑板小圈子里,这位出生在当地的菲律宾小孩已是拥有7家赞助商的小名人。昨天的比赛中,虽然三轮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甚至在做第一个跳跃动作时就狠狠摔倒在场地内,但阿莱加多没有丝毫沮丧和气馁。“摔倒是很平常的事,我不怕。”
顶着一顶粉红色头盔,来自中国台北的11岁姑娘林逸凡牵着10岁弟弟林柏羽的手接受采访。姐弟俩都参加本次亚运会的碗池比赛,姐姐进入了决赛轮而弟弟止步预赛。虽然“摔在地上很痛,也受过伤”,但小姑娘一个劲地说,对滑板就是喜欢,“从没有想到过放弃”。而妈妈也从最初的心疼哭泣,到如今笑着支持。“我俩都会一直滑下去,想站上奥运领奖台。”
拥抱年轻人,这是滑板当初申奥成功的最大原因。2010年以来,国内的滑板玩家从2万人次上升至150万人次。在一次次翻腾之中体会青春,这,正是滑板的迷人之处。
特派记者 厉苒苒(本报杭州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