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走上赛场,滑板给了年轻人“用体育看世界”的窗口,不过对中国滑板队而言,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和不少运动员因为被街头滑板文化吸引而加入不同,中国的滑板选手大多是从其他项目跨界选材而来。曾参加东京奥运会被称为“火箭少女”的女子街式项目选手曾文蕙以及昨天站上领奖台的李玉娟、毛嘉思,均是跨项选材来的。
李玉娟曾是一名武术运动员,能在最后一轮逆袭获得亚军,得益于“转体540度抓板”的超高难度动作。“世界上能完成这一动作的女运动员不超过10人。”赛后,李玉娟坦言,为发出这样的“大招儿”,她准备了将近两年,而这份坚韧和执着来自昔日武术打下的“童子功”。获得铜牌的毛嘉思在成为滑板运动员之前练的是杂技,也因此,憋大招对她而言也驾轻就熟。
“跨界选材,实际上是双向选择,看似他们被选择成为滑板选手,实际上,他们也必须选择滑板才行。”中国滑板队碗池总教练上田·林肯·迪约表示,无论队员在之前的项目上处于什么程度,但只有对滑板足够投入,才是不断进步的关键,“如果你能把两个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许是事半功倍的结果。”
跨界选材一词并不陌生,去年我国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77名运动员中,约有1/5来自跨界跨项选材,他们有的成功夺牌,有的使得某一项目首次有了中国人的面孔。尽管不是所有选手都能崭露头角,但这一新的选材方式,深深影响了我国体育领域的人才观,是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