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空中栈桥看树冠
穿过沉水栈桥赏睡莲 本版摄影 记者 周馨
对岸的“大眼睛”冷温室
8个专类园各有特色,还填补了上海乃至国内空白;四季花卉按区域种植,春夏秋冬轮番变“花旦”;空中栈道可看树冠,沉水栈桥可赏睡莲,上中下三层游线丰富游园体验……9月28日,历时3年建设的上海植物园北区试开放,准备迎接中秋国庆长假大客流。昨天,记者提前探营,琳琅满目的奇花异草和“水陆空”全方位观赏角度,形成了北区独特的游憩体验。
专类园填补空白
从南区过河走进北区,眼前豁然开朗。与树木密度较高的南区相比,北区树木疏朗,草坪如茵,湖面开阔,布局和建筑都颇具现代感。
据了解,北区新建了8个专类园,包括冷温室、球宿根植物园、鸢尾园、苔藓园、地中海花园、岩生植物园等。园艺展示以珍稀濒危植物、乡土植物和特色观赏植物保育为重点,共有2400种(含品种)。
其中,地中海花园和暂未开放的苔藓园填补了国内专类园的空白。走在地中海花园,身边是蓝白色调的铺装,园内展示的21科52种(含品种)植物,通过几何形台地、规则式种植及冷色系的旱地花境,展现出多样的地中海风情。
常年保持十几摄氏度室温的冷温室,是上海首座。其中的山地植物馆,以喀斯特地貌的生境植物为主,比如苦苣苔、秋海棠等。另一座亚高山植物馆,则收集了网脉鸢尾、高山杜鹃、云南山茶等植物类群。不过,冷温室尚未完全建成,待明年正式开园后才能“一睹芳容”。
水陆空观赏游线
走在北区,“水陆空”全方位的观赏游线,别有一番意趣。空中栈道盘旋而上,走在栈道上,高大乔木的树冠都看得清清楚楚。空中栈道做得也很讲究,遇到原地保留的大树会拐弯,还特地为一根探身而出的树枝锯短了围栏。
通往苔藓岛的路上,新建了一处沉水栈桥,低于两侧水面一米多。走在嫩绿色的栈桥上,视线恰与湖面齐平,原本只能远观的睡莲等水生植物,如今都近在身侧,连花瓣叶片上的脉络都清晰可见。
陆地游线被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区域,季季有景。水域面积3.5公顷,湖中荷花仍在摇曳,驳岸斜入水中,为两栖类动物留下上岸“通道”。对岸的冷温室倒映在湖面上,犹如一对圆圆的眼睛,它的每片玻璃曲率都不相同,只能量身定制。
值得一提的是,北区还保留了不少曾经的记忆。北区原址是苗圃和生产区,改造中4号门沿线区域有不少植物被保留下来,比如,入口处的三棵悬铃木和两棵北美红杉。“现场保留乔灌木450棵,在场地内移植的有330棵,加起来共780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主入口处还有5栋新建筑,将承担综合性服务功能。1号楼是文创空间,设置游客问询处,2号楼主要功能是植物艺术展示,3号楼主要承担游客服务功能,4号楼将引入咖啡及轻餐饮,5号楼将打造成自然教育体验中心。
试开放免大门票
记者获悉,北区建设面积总共22.24万平方米,2020年8月动工。目前改扩建主入口服务区、园艺展示区已基本建成,秉承“边建设边开放”的原则,试开放面积为14.3万平方米,试开放范围北至罗城路、南至张家塘港、东至黄婆庙河、西至岩生植物园及观赏草园,所有游客“免大门票”入园。
园方表示,北区总体设计定位为“上海大花园”,呈现四方面特色:因地制宜,强化生境保护;突出特色,提升收集能力;创新理念,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拉高标杆,提升科研能力。北区建设过程中,对标国家植物园创建提标升级要求,围绕“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在科研保育区新建了科研中心及引种温室,提高了植物园基础科研设施支撑能力,增强了引种保育空间研究功能。
“植物园的功能包括科研科普和收集种质资源,在为大家提供游憩空间的同时,也会有保护保育空间。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北区树木密度较低,除了想让每棵树都能长成它自己想要的样子外,也为今后的引种展示留下更多空间。”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说。
需要提醒市民的是,试开放期间,展示区两座展览温室和苔藓园以及科研保育大棚、迁地保育苗圃等区域,因专类植物生长恢复、引种保育需要,暂不对外开放。5幢建筑中也只启用2号楼、3号楼及3座室外厕所。此外,周边停车资源紧张,建议绿色出行。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