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念琪
有个把“鞋子”误为“孩子”的段子,使我想起脚下确有“孩(鞋)子”没了,其中有陪伴多年的“三件套”:松紧鞋、解放鞋和套鞋。听姆妈讲,我从小不爱穿皮鞋;店里试鞋就一脚甩掉。这“三件套”成了我生活少不了的三双鞋,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天晴松紧鞋,上体育课、走泥地和远路换解放鞋,下雨穿套鞋。
松紧鞋就是布鞋。黑鞋帮,鞋底分布和塑料两种,帮与底结合部镶滚白布条;因鞋帮两侧中间处有两条黑色松紧带而得名。以松紧带替代了固定鞋的绳和搭襻,穿着更方便舒适。1949年上海解放,我离家五年的父亲回到西门路(今自忠路)瑞康里。堂兄记得:这个60师文工队长穿了双有搭襻的黑布鞋。布鞋可买也可自做。鞋底是布鞋主体,儿时见过外婆做鞋底。面粉调浆糊,布贴木板上;砌墙似的,把一张张布层层叠叠粘起来;晒干后,按鞋样剪下。然后纳鞋底,用如今摊贩扎大闸蟹的白色鞋底线。鞋底线要打蜡,便于穿过厚实的鞋底。一块蜂蜜色蜡上,布满道道纵横交错的绳印。纳鞋底,还要借助两件神器:顶针箍推针及带钩锥子拉线。为让纳好的鞋底经久耐穿,还要打前后掌;打掌找前弄堂口小皮匠,钉的掌是汽车轮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在上小学。那时,上海人把松紧鞋叫“懂经鞋”。“懂经”是那时流行语,想是松紧鞋名与它读音相近而得此别名。
解放鞋是帆布帮胶底,六孔系带;曾是解放军指战员主力鞋并由此得名。上世纪70年代前有深黄色,人称“酱油跑鞋”。之后是草绿色,也有迷彩的。穿解放鞋的不仅是军人,更多是老百姓。它之所以走红,一是因为水陆两用,雨晴皆可穿;二是因为不分场合,可运动可工作可旅游。解放鞋有军用品,也有地方产的民用品;因父亲在部队,我就有正宗解放鞋;有低帮还有高帮。相比松紧鞋和解放鞋,套鞋品种稍多点。有似元宝的“元宝套鞋”,不过是只黑元宝,还有低帮套鞋,防滑鞋和高筒鞋等。我儿时的套鞋双钱牌。有套鞋就老盼天下雨,脚底板也发痒。一到雨天,就在雨地里撒点野;专朝积水地走,踩得水花四溅。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特买有防滑功能的坚固牌短筒套鞋,鞋底前后掌布满颗粒胶头。乡下的路到雨天一片泥泞,没这鞋就出不了门。
现所见中国最早的鞋,为1988年出土于甘肃玉门火烧沟的人形彩陶壶。在汉字里,表示鞋的不少:丝帛做叫“履”,麻葛做为“屦”,草做称“扉”,皮革做喊“靴”,木板做唤“屐”。千百年来,款款新鞋涌现的同时是松紧鞋、解放鞋、套鞋的消失,还有夏天的木拖板,天冷的蚌壳棉鞋。鞋的迭代,不正是经济和科技的前进、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结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