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想看”第一名的《前任4》为何后继乏力? 她在星空中闪耀 《坚如磐石》:一个影像主义者的回归与“升维”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3-10-08

《坚如磐石》:一个影像主义者的回归与“升维”

◆戴钟伟

这是一部出人意料的电影,不仅仅由于题材的挑战性、话题的尖锐度。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者,自《红高粱》一鸣惊人以来,张艺谋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极为斑斓深刻的印记。在将文学语言转化成影像叙事方面,北电摄影系出身的“老谋子”也许是中国影坛最好的“翻译者”之一,但自《英雄》的工业化路线获得全球范围的商业反馈以后,乃至他“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等重大公众文化事件中的高光表现,以色彩为核心动力的影像叙事俨然成为了张氏美学中无往不利的法宝。很长时间以来,作为一个影像主义者的标签就深深烙印在张艺谋的创作美学体系之中,也成为大众审美的一种定式了。

在这部《坚如磐石》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色彩不再是叙事的核心动力,而是克制地退回到环境和气氛渲染的配角地位,暗色基调下绚丽的都市化彩色霓虹反衬着沉闷的故事背景,带来另外一种极强的心理冲击感,极具现代感的运镜方式替代了张氏极为擅长的传统古典主义构图,整部电影的影像风格都市、现代、冷峻、粗粝,以现实为基本元素的影像却构筑了极致浓烈的视觉奇观。

纵观张艺谋导演多年的艺术生涯,电影《坚如磐石》是他并不多见的现实题材的作品,是暌违多年的一次回归。张艺谋首次挑战当代都市犯罪题材,结合罪案、人性等元素,聚焦人性挣扎与公平正义,在创作源头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黑恶势力与保护伞狼狈为奸等话题进行了大胆深入的探索。

从整个影片的总体剧情构成而言,《坚如磐石》是一个相对古典主义的莎士比亚式的悲剧,甚至还有古希腊悲剧的一些经典母题,如“弑父”困境的展现。在影片中,虽然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因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情勾连,都不可避免地走向看得见的悲剧结局。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张艺谋对于传统叙事美学的回归。即使经历了坎坷波折,张艺谋还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功力,呈现了一个节奏合理、悬念不断、有戏剧张力的相对完整的故事。从一桩爆炸案件切入,抽丝剥茧地展开人和事,通过正邪的斗争,案子侦破,连带解决了反腐扫黑的问题。

影片精确地将故事始终集中在一个警察的破案历程上,有效地将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大众共情要素,归纳到一个商业类型片的样态中。在被传统话本小说和志怪传奇浸润数百年的中国大众审美之中,一部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讲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故事,其实一直是接受美学的原点。当许多年轻的追赶者沉醉于以概念阐述概念,以风格彰显风格时,张艺谋却悄悄地“返璞归真”了——回归叙事本身,回归故事逻辑和戏剧性。这种回归,并不是面对市场压力的被动退缩与主观创造力的倒退,而是一个对电影艺术创作有着丰富经验,又对时代变迁有着极度敏锐感知的艺术家对受众市场更为敏锐的体察和观照,先“获客”,再“留客”,继而“赢客”,这种回归的思维和路径,其实很互联网,很当代。

以商业类型片的样貌呈现故事,张艺谋算得上是国内尝试最早,获得成功也遭遇滑铁卢经验最丰富的导演了,从《英雄》的商业化奇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商业成功、口碑崩坏,到《长城》的商业口碑双失,其间还有《三枪拍案传奇》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小品。从《坚如磐石》之中,我们看到张艺谋对于类型片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在以讲好故事为突破进行新一轮艺术回归时,如何以类型片的样貌呈现好一个故事,张艺谋的审美架构也经历并逐步完成了一次系统的“升维”,这种“升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故事的讲述具备完整性,有某种叙事上的价值,观众能获得心理享受;二是剧本通过故事的讲述能够触及一些更为深刻的命题和某种时代情境下人性的展示;三是故事本身有力量,会给观众的情感带来有力的冲击;四是人物设计要素丰富,且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对于一个现实主义题材,最怕的就是概念化。人物足够丰富,拍摄出的电影作品才能获得更大公约数的社会共情。在影片《坚如磐石》观影过程中,虽然偶尔会跳出情境,考量整体故事脉络的合理性,但大部分的时间里,是被张国立、于和伟、陈冲、雷佳音等演员生动的表演所牵引着,不由自主地紧张、惊恐、愤慨、同情的,人物之间的戏剧动作是充满张力而且能够找到人性动力的。以故事情节推动人物塑造,以人物塑造升华故事主旨,这样的美学追求,让人很自然地想到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谢晋,在回归与升维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第五代导演和第四代导演的翘楚,奇妙地重逢,而且产生了共振,真是一件令人感慨,又颇感欣慰的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