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旧一村”改造,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保屯路211弄成为全市首个体量最大的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爆发出“四个第一”的创造力。
昨天,记者从黄浦区集中采访获悉,该项目9月28日启动桩基施工后,后续依次进行主体工程施工、室内装修、景观绿化,计划居民2025年底回搬,努力打造城市更新的示范标杆。
规则之治
化解痛点和难点
依据《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本市将用10年时间完成“两旧一村”改造任务目标,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2023年实施计划。2023—2025年,申城“两旧一村”改造,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其中关键是,以法治保障城市更新,以制度创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诠释人民城市价值取向。
去年12月17日,保屯路211弄项目第一轮居民意愿征询,以99.43%高比例通过;今年4月15日启动第二轮居民意愿征询,首日便以98.29%高比例生效;4月26日,351证居民实现100%自主签约;5月31日,完成了全部居民自主搬迁。迄今,保屯路211弄创造了“四个第一”——“两旧一村”成套改造居民参与度第一,居民知晓率、选票送达率、投票参与率、自主签约率均达100%;启动征询至签约生效推进速度第一,仅用120天;自启动二轮签约开始100%居民签约完成速度第一,仅用12天;签约生效后100%搬离速度第一,仅用36天。由此,保屯路211项目也成为城市更新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两旧一村”改造的最佳实践案例。
城市更新,既是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改善,更是社会治理方式和治理效能的提升。首先是规则之治,是与城市更新价值导向相匹配的创造性制度供给。保屯路211弄项目中,面对居民的各种疑虑,通过政策宣讲团、政策通气会、居民沟通会释疑解惑。居民想知道,旧改征收和成套改造有什么区别?《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怎么说?律师团队为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出制度设计,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融入方案征询、改造设计和项目实施各个环节。进入签约阶段,“五位一体”——街道、居委会、实施单位、设计团队、法律团队协商沟通机制,针对“一户一方案”,通过居民协调会,打开天窗说亮话,有力化解痛点和难点。
寻最优解
把暖民心事办细
今年国庆节前夕,保屯路211弄项目启动改造施工,确保“下半章”又快又好又稳推进,还需要持续探索改造新模式,算好综合账、长远账和品质提升账,着力在改善民生、群众接受、资金投入之间寻找可持续的最优解。
区房管局、半淞园路街道和南房集团将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以党建引领,坚持“分手不撒手,联系不断档,管理不缺位,服务不打烊”,做好项目建设期间党员和群众的联系服务工作,持续关注帮助困难特殊家庭,定期电话回访和走访慰问。
按月向居民报告项目建设进度,邀请热心居民担任改造“监督员”。项目竣工前,将提前告知居民后续搬迁计划,便于居民合理安排生活。项目竣工后,将开展居民分批“预看房”活动。回搬开始后,将鼓励建成后的物业管理团队提前服务,帮助居民联系搬迁公司、中介公司等。回搬完成后,将提供集中办理户籍变更手续等便民服务。
持续关注重建后验收环节,研究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抓严抓实项目建成后的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确保更新改造后物业服务“不断档”,努力把保屯路211弄“小梁薄板”旧住房成套综合改造项目打造成城市更新的示范标杆。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