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在这里,文物“开口说话”(专版)
第11版:专版 2023-11-17

在这里,文物“开口说话”(专版)

告诉你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秘诀

乐享生活,感受初心之地城市温度;穿梭时空,感受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

2020年9月25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式入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名单。三年来,杨浦不断探索创新,从保护文物建筑本体到挖掘阐释文物背后的多重价值,从理论基础研究到让文物活起来,通过系统挖掘梳理、科学研究阐释,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全面和生动地呈现上海百年工业、杨浦工业城区演进发展,让文物“开口说话”,让保护利用的创建成果成为凝聚人心、增强家国情怀的纽带和桥梁。

11月8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果展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开幕。共1600平方米的展览通过场景再现、模型展示、互动体验、图文介绍等方式,诠释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的创新探索。展览将举办至2024年3月31日,并向市民免费开放。

在这里,走进历史,感受杨浦“四个百年”,体验初心之地幸福样板。

全球首家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11月7日,全球首家世界技能博物馆在杨浦滨江揭开神秘面纱,首度向世界展露身姿。在这里,“百年工业”的沧桑厚重与新潮时尚的展陈手段完美结合,让人抚今追昔,回味其前身——百年历史建筑永安栈房的昔日盛况,更期待这座城市新地标未来成为上海崭新公共空间和“网红打卡点”的璀璨明天。

永安栈房的“前世今生”是杨浦滨江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杨浦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根脉、百年市政的深厚积淀,全区共有保护、保留建筑200余栋,其中包括滨江地区66幢总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

杨浦总长15.5公里的滨水岸线,曾是凝聚了百年工业文明辉煌的“工业水岸”,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和工业遗产有87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5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占杨浦全区各类文物总数的60%以上。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机声轰鸣已然远去,一处处工业遗产却历久弥新,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和文明的力量。怎样让文物“亲身讲述”城市的发展与自身的内涵?如何挖掘文物背后的红色资源?近年来,杨浦积极挖掘历史资源,通过加强保护修缮,原汁原味保留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数字化手段和高科技的加持,更是让文物“活”了起来,与市民亲密互动,成为“口述”杨浦故事的全新载体。

就拿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前身永安栈房来说,其建筑本身同样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技能瑰宝——它始建于1930年,当时是华侨商人郭乐、郭泉兄弟在杨浦滨江创办的永安第一棉纺织厂的仓库,由英商洋行设计,为双子楼形制的仓库建筑,内部空间的八角形棱柱极有特色,整体呈现工业美学和结构美学。

如今,全球首家冠以“世界技能”之名的博物馆在这里重磅亮相。永安栈房也穿越时空,与新添入的2000余件全球藏品一起从沉睡中醒来。类似这样的惊喜在杨浦滨江还有很多,无论是展览所在的毛麻仓库,还是相邻不远的另一地标——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抑或是绿之丘等,都是杨浦挖掘内涵呈现记忆,并通过科技加持让文物“活”起来的鲜明成果。

数字化呈现

让老建筑的故事鲜活起来

家住杨树浦路的市民何先生,步入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时的第一句话是:“科技含量太高了。”确实,这座由始建于1902年的祥泰木行旧址改建而来的展示馆外形依然保持着木行本色,肌理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淌着“数字化”的血液。

四排可触控、可互动的书架,交替存放着实体书与电子“书”,分别呈现重要理念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人民秀带直播间”里,市民现场即可参与党课、人民直播等活动;而“人民城市·杨浦故事”展厅则以长条电子大屏,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杨浦在建设、治理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人民故事;地下展厅内开放展示3个互动影像盒,记录了19世纪至今的杨浦滨江历史沿革……、一边承载着杨浦滨江工业发展的厚重历史,一边集结“5G+8K”“3Dmapping”等高科技展陈方式,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因其人性化、数字化、艺术化、集约化的特点,逐渐成为市民群众党史学习教育的热门打卡地。

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化技术,增添工业遗产的魅力与活力,打造城市地标性品牌和文旅目的地,已成为杨浦创新性保护利用文物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数字化”一词也被活用于历史文化传播中,以期将文物与历史进一步推到市民身边。

百年工业历史为杨浦滨江留下丰厚的红色资源。杨浦滨江沿岸的电站辅机厂、浚浦局职员俱乐部旧址等建筑,被改建为9处风格各异的党群服务驿站,通过VR全景导览、红色故事浮雕墙等形式,为市民创造“可看、可听、可读、可游、可享”的全新旅游体验。如大桥公园站,以杨树浦一带的老厂房、老机器等为线索,讲述滨江工业的发展史;电站辅机厂站则直接在原址上兴建,带着游客感受“百年记忆,魅力滨江”……沿着江畔走走看看,举起手机轻轻一点,即刻进入杨浦滨江的VR之旅;慢行在历史建筑之间,扫个码就可轻松了解其前世今生;紧握模拟船舵,便可一览老厂房与它身上的故事……人们仿佛被拉进了历史长河,随心地阅览旧时光、感受新时代。

这样的创新思路是杨浦滨江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来创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一种个性化探索。

一年前,一则新闻引起了众多上海人的关注——在水下沉睡150余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被打捞工程船装载着平稳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古船弧形梁沉箱精准地落座至预先浇筑的马鞍座上,“长江口二号”这座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帆船在杨浦滨江正式安家。未来,以古船为核心,这里将崛起一座一座新的市民科普乐园——上海博物馆北馆,与上博东馆、人民广场馆一起,形成“一体三馆、全城联动、特色清晰、相辅合璧”的发展格局。

如今,杨浦滨江的老厂房焕新重生,有的成为举办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的世界秀场,有的成为融市民服务、文旅休闲等于一体的网红打卡点,有的成为市民专程前往血拼的城市奥特莱斯——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同时,面对更多零星的工业遗产,杨浦还已在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贯通过程中,确定了5.5公里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产博览带概念,整体推进“锈色”资源巧利用,有序传承城市文脉。纺织厂的廊架、钢质的栓船桩等众多历史元素被保留或改造,成为公共空间的景观或配套服务设施;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电厂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工业设施设备、工艺流程也得到保护展示,让文物保护建筑不仅散发着历史风韵,还融入现代、科技与时尚的元素,让工业遗产焕发新光彩。

不仅如此,各类丰富活动也进一步拉近市民与文物之间的距离。近来,杨浦先后开展了“百BU穿YANG”杨浦48小时新发现城市微旅行、“百年印记·魅力上海”——“建筑可阅读”全民拍摄影大赛作品展等活动。这几天,“杨浦百年·工业印迹”口述历史系列纪录片也正在火热播出中,“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一批曾在杨浦滨江生活工作的老劳模、老职工代表,参与滨江开发、规划的资深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建设者代表等,现身说法,还原了杨浦滨江工业时代的生产生活场景。观众可以从镜头中“看见”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也可以从他们的娓娓道来中,“听见”杨浦滨江的岁月变迁、转型蝶变,让工业遗产非物质遗存的抢救性保护意识扎根于更多人的心中。

展览中,“数字赋能”也让观众饶有兴致。基于大数据技术,杨浦近期推出了“杨浦滨江文物建筑数字化管理平台”,探索对示范区内文物保护进行统筹信息规划,从采集、处理到共享输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在展览中,观众点击触摸屏就可以观看监控大屏的实时动态,还可以看到文物保护建筑三维立体平台展示。

“百年焕新,大工重铸。”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是杨浦文物保护的新起点,未来,杨浦将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活态传承协同互进,赓续历史文脉,焕发时代光彩,提升发展能级、赋彩城区空间,让更多的文物建筑和工业遗产“活在当下”,展现世界级滨水区岸线的靓丽风采和“人民城市、杨浦实践”的宏伟愿景,努力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上海样本、杨浦实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