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根发
进博会让我想起国门初开的那些日子。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赶鸭子上架”,被借到上海国旅做近一年时间的导游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大批外国游客涌进中国,涌进上海。他们带着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中国。那时,外宾经常去参观的地方有玉佛寺、豫园、醉白池、方塔、外滩等等,有时,也会到上海工艺品展销会、上海丝绸印染厂等地方参观购物。到了晚上,有时还看杂技、听民乐等,记得南京西路仙乐斯上海杂技场上表演的杂技,常常让外宾欢呼鼓掌。
到了用餐的时间,我们就和外宾一起到上海老字号美心、大鸿运、新雅等饭店吃风味菜。外宾吃饭标准在每人28元,总是安排在大厅里,我们导游则单独安排在一个小房间。陪同外宾到上海工艺品展销会去买工艺品,店经理会给你一张券,几次一去,就有了几张券,合起来,就可以买一件工艺品了;到丝绸厂参观,厂方会挑一两块便宜的料子供你挑选,半买半送。有时,碰到了熟人,就感觉很有面子,当时上海的十大饭店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进出的,而导游可以时常出入于锦江、和平、国际等。外宾临走前,还会送些礼品和小费给我,如外汇券、羊毛衫、运动衫、巧克力等,我都上交了,只是有一次,外宾送给我的6支一次性的圆珠笔,我截留了,曰“私自占用”,至今感到内疚、自责。
有时,外宾还会问到上海居民生活情况,工资、住房等。我导游业务水平不高,英语马马虎虎能勉强应付过去,有时,只能简单地回答。有时候言不及义,他们也能理解,不但没有不满意,而且连说wonderful。他们听说我在学校只读了两年英语,大部分是靠自学、听收音机广播学,连连称赞。
导游要做好也不容易,也经常遇到些尴尬的事。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松江方塔参观。清晨,在松江古镇的老街上散步,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古镇风景令人陶醉。突然从旁边小巷里传来了“唰唰”的响声,原来是居民在刷马桶。还有几户人家在生煤球炉,炊烟袅袅。看到这些场景,我故意把路线绕开,但还是被几个外宾看到了,问我这些是什么。我不想回答,搪塞着,当时只觉得这很落后,是不光彩的事。
这天晚上回宾馆后,一位从美国来的中年人,叫罗伯特,特地来找我。他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问道:“你们广播和报上说的‘五好家庭’和‘三代同堂’是怎么回事?”那时上海住房困难,“三代同室”——祖孙三代住一间房子是常有的事。我一下子被问蒙住了,想了想,实事求是回答说:上海目前住房紧张,“三代同室”现象,不久政府会解决的;至于“三代同堂”,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好传统,是来自于中国人的亲情、家庭观念。我还简单介绍了中国的“祠堂”文化,还讲了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四代同堂》,罗伯特听得津津有味。接着他又详细向我询问,早上路上看到的冒烟煤球炉是怎么回事?我说,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还没有普及煤气,煤球炉是比较传统的取热方法。我用学到的英语,磕磕绊绊向他简单介绍生煤球炉的过程:先点燃废纸,再加入小木块,点燃后,再放入煤球或者煤饼,生好的煤球炉就能用来烧水、烧菜、做饭了。罗伯特表示很高兴了解这些。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四十多年了,但那位外宾的提问,常常在我耳边响起。“马桶,煤球炉,三代同室”等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的已经不存在了,有的也将越来越少。四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感谢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