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吟方
蒋孝游(1911—1994)是浙江海宁人,虽出自蒋家,但到他一代已经非常破落了,很早就离开家乡至上海谋生。一度从事商业设计,酷爱文艺,弃商从艺,后考入上海新华艺专,同学中有日后以花鸟盛名的于希宁。当时初出茅庐的年轻画家,大多无法以纯艺术糊口,都要另外寻一份职业养家。蒋先生曾告诉我那时在上海生活的同辈海宁籍艺术家,徐邦达是靠授徒学画为业;杨石郎则白天打工,晚上才有时间画画,他也是这种情况。蒋先生所处的时代,正赶上一批新海派名家崛起。郑午昌画艺精绝,又长于艺术史撰述,绘画与写作,齐头并进,望重一时。蒋先生慕其人,投入门下。按列门墙时间,蒋先生投帖最早,是郑门大弟子,追随师门,最能体会郑的笔墨风韵,也善画柳树,千丝万条,以绵密清俊的线条勾出,再赋青绿,其骨肉体段,有论者以为与郑氏一脉相承。蒋先生晚年创作的精品《南湖》,即以看家本事画万柳丛中的烟雨楼与红船。
1949年后,上海的一部分画家被分流赴合肥工作,其中有孔小瑜、徐子鹤、宋文治、陆俨少等,宋、陆因故未前往,蒋孝游也是其中之一,供职于合肥某报社。安徽黄山名闻天下,蒋以近水楼台得时时亲近,栉风沐雨,足迹踏遍黄岳七十二峰,积稿数千。以师古人所得笔墨移师自然,终于成为新安画派重要画家。有人因此评说上海是蒋孝游的艺术原乡,得海派艺术熏陶;而安徽境内的名山大川则助成其山水之魂。
四十年前,我喜欢丹青,初学涂鸦,正巧蒋先生从安徽退隐故乡海宁。我持习作登门,他不以我愚钝,常给予指导,并以“小画友”相勉。有时搁笔喝茶聊天,闲聊旅沪学画旧事。清道人李瑞清侄子李健教过他如何临帖,钱名山教过他写诗,贺天健向他传授画青绿山水的诀巧。说起钱名山教他写诗,其法是取古人某写景诗,从中提出某句诗的意象,让学生用此意作诗。贺天健画青绿,要以花青打底再罩一遍墨,然后堆垒青绿,故画成后看上去浑厚华滋,色彩不浮艳。蒋先生常说自己的好些本事就是从师门外学来的。
1987年我在海宁做了一个小展览,蒋先生应我之请作小序,墨迹保存至今:
吟方出生于鹃湖之滨,童年即喜爱书画,东涂西拓,乐此不疲。入中学后,得乡先辈沈红茶先生教导。红茶先生学识渊博,文艺造诣精深,门下英才济济,吟方受此熏陶,乃脱洪蒙而艺益进;嗣后又转师西泠余正先生。余先生为浙派作家,以印学严谨著称,吟方受此理喻,亦肆力读书,参悟奥妙,近年作品与日俱进,已崭露头角矣。
吟方善于师古而不泥古,勤学而善于发挥天赋,平时转益多师,广泛结交,间或问学于予,予喜其深思敏求,颇有创见,深寄厚望。适逢吟方展出近作,为志数语,并录放翁诗赠之:有得忌轻出,微瑕须细评。时维丁卯初春七十七叟蒋孝游记于硖石蒋园。
晚年的蒋先生画名日隆,被推举为嘉兴市美协主席。画山水多取材于黄山,奇松怪石流云,先勾墨稿,一番勾勒皴擦,淡墨铺陈,再施以青绿,有时是一遍不足,渲染多达四五遍,一画之成,异常辛苦。我每次去蒋府,见蒋先生据案俯身劳作,心有不忍,以齐白石衰年变法相劝,他抚笔作答:“吾亦慕白石,阔笔横扫,人喜亦自喜。然某非白石,有生之年,但得守成法。”当时听了,以为蒋先生年纪大了,无图新之志,现在想起来,佩服老人的坚守自信,胸存丘壑,决不随意移志。
外界都知道蒋孝游为山水名家,其实也是美术编辑界的老前辈。早年旅居沪上时是非常活跃的艺术青年,曾发起上海美术茶会,任干事,主编过《卿云画刊》。还曾与同学王扆昌编撰《中国美术年鉴》,此书1948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美术年鉴。蒋先生列名副主编,其实是该书的执刀人。王扆昌,原名王端,浙江绍兴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还与蒋先生借某报编《画人传》,重温30年前的画家史志梦。关于《中国美术年鉴》编辑始末,上世纪80年代中期蒋孝游应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之请,曾写过一份详细的回忆。蒋先生晚年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他向海宁政协文史委提议编辑《海宁艺坛人物》,并由他与地方文史专家陈伯良先生合作完成,为海宁古往今来艺者立传。蒋先生自言:吾平生有此二事,于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