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衣物、塑料瓶……校园里的可回收物,如今能“变身”为智慧农场、光伏屋顶。昨天,闵行区七宝镇人民政府在七宝文来学校开展大型校园回收主题活动及“兴碳宝”小程序绿色兑换初体验,标志着“学校绿色回收行”启动升级版。今后,镇域范围内30所学校将定期举行可回收物上门收集活动,通过数字赋能,师生们收集的物品可纳入平台记录管理,并折算成积分兑换各种“绿色服务”。
“能量值”可兑换
昨天上午,七宝文来学校学生到校时,不少人都带着装有可回收物的袋子,将塑料瓶、旧衣服、书本试卷等分门别类扔在收集箱中。不一会儿,回收箱内就堆满了可回收物。
六(一)班谢钟锐同学的袋子里装着易拉罐、矿泉水瓶。“昨晚在家里收集了一些,这是爸爸昨晚喝的啤酒空罐,罐子踩扁了,可以减少体积。以前家里可回收物没有分开处理,以后我会积极参加学校回收行动,因为可以保护地球。”
截至上午10时30分,七宝文来师生们的“战果”揭晓:纸类256公斤,塑料类58.6公斤,纺织类109公斤,玻璃类10公斤,金属类6公斤。该校的回收量,很快被上传至“兴碳宝”小程序。这些回收量被折算成“绿宝石能量”,积少成多后兑换各种环保奖品或绿色服务,共筑低碳校园。
“积分可以兑换特色垃圾桶、环保手工课堂等,还能兑换为学校定制的智慧农场甚至光伏屋顶。”七宝镇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王瑾表示,以往在学校回收的可回收物,都以金钱方式返还,其实金额并不大,校方感受度也不明显。今后,希望打造可回收物“取之于学校,用之于学校”的循环,用低碳环保服务的形式返还,提升师生们的感受度。
除校园外,七宝镇各小区的回收数据也已被纳入小程序,居民同样可以看到小区排名,并将积分兑换成各类奖品和服务。
“卷”得有意义
据悉,校园中可回收物的数量并不少。在之前开展的校园回收活动中,平均每次回收量可达700到800公斤,以纸板、塑料瓶居多。
七宝文来学校副书记、副校长汤莹琪说,该校约有1300名学生。以往学校内部产生的可回收物,都由保洁人员分类收集处理。此次学生们将家里产生的可回收物带来学校投递,将回收范围从学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对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次小型社会实践,对他们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增强也是有意义的。”汤莹琪说,“虽然在小程序上公开排名有点‘卷’,但‘卷’得很有意义,能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孩子们也能为上海垃圾分类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作出贡献。”
汤莹琪还表示,通过“校园回收”活动,也能规范学校对可回收物的收集处理和再利用。将来,校方打算将可回收物通过创意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废旧物品在校园文化布置中发挥作用。同时,学校还在考虑让公共课教材“流转”起来,学期结束后孩子们可以自愿将公共课教材交还,教务处整理后发放给下一年级继续使用,以减少纸张的浪费。
本周发布的《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明确,上海下阶段要健全垃圾回收体系,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利用化,并加强数字赋能,推进监督管理智能化。同时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也表示,要开发面向市民的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市民交投可回收物的便利性,增强市民可回收物交投、交售体验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