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评弹团集结全团最强阵容演绎的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上集)昨晚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该剧改编自孙甘露同名长篇小说,这也是该书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后经过改编首次登上舞台,因此该剧自从宣布建组以来,就吊足了书迷和评弹迷的胃口。
当晚,观众们看完纷纷点赞,“演员们只用几根琴弦的伴奏,便为我们描绘出《千里江山图》的惊涛骇浪与恢宏壮阔。”正如本书作者孙甘露所言:“这会是《千里江山图》最特别的一个版本。”
书场听好书
演出前一个小时,很多观众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等在了剧场门口。来自闵行的张伯伯今年七十多岁,他非常喜欢听评弹,也早就听说过《千里江山图》这本书,“现在年纪大了,眼睛老花,看书有点不方便,这次上海评弹团改编了《千里江山图》,让我有机会听听这本获奖的好书,因此非常激动和期待!”
同样充满期待的还有原著作者孙甘露,他说:“用评弹这一种独属于江南的艺术形式,将这个来自1933年的上海故事,呈现在2023年的上海舞台上,这让我对评弹版的《千里江山图》充满期待,我愿意相信它会成为最为特别的一个改编版本。”
“听评弹的场所被大家叫作书场,我们应该让大家在这里听到优秀的作品。”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表示,“把这一部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首次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表达我们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评弹《千里江山图》由张裕编剧,王昕轶执导,上海评弹团集结高博文、吴新伯、姜啸博、黄海华等全团最强演出阵容。
原著小说《千里江山图》讲述在1932年中国共产党上海秘密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党中央决定重建绝密交通线的背景下,以陈千里等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危机四伏的隐蔽战线上,与敌人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评弹分为上下两集演出。
新颖又有趣
昨晚开演的上集笔墨聚焦陈千里、易君年、凌汶三个角色身上,讲述陈千里临危受命奔赴上海,在特务筑起的铜墙铁壁之中,智取金条、甄别真假“西施”的传奇故事。
整场演出以弹词为主体,评话做串联。带着一本《千里江山图》登场的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评话名家吴新伯,用评话串联起“谍战剧”里错综复杂的情节。比如开场,原著开头五六十页的文本,到了舞台上,他用几分钟就完成了讲述。
作为串起整台演出的重要角色,吴新伯并非仅仅是讲述人,他还是领读人,为了引导观众走进“小说时空”,讲述人将与陈千里进行一场灵魂对话,让观众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焦灼乱世中,一群无名英雄是如何躬身入局,以鲜血和生命绘就“千里江山图”的。考虑到故事情节比较烧脑、严肃,吴新伯还特意学了一个小魔术,让观众在观演中轻松一下。
此次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在舞台视觉上用多媒体投影的手段,把观众拉回上世纪30年代的情境中。而灯光的变化,让原本比较平面的评弹舞台变得更为立体。在听觉上,立体声效的氛围感拉满,让老听客们有一种不一样的听书体验。
演员在表演上也进行了创新。《千里江山图》中陈千里、易君年、叶启年等主要人物的展现,学习和吸收了很多戏剧的表演手法,围绕“人物”和“情感”这两点,有较为丰满的呈现。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