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云)昨天下午4时许,随着最后一户居民办妥签字交房,杨浦区凤南一村这一今年上海最大体量的拆除重建项目圆满实现“三个100%”——第一轮意愿征询同意率100%,第二轮征询签约率100%,自主搬迁率100%。从3月29日正式启动第一轮书面征询,到昨天35栋楼1813户居民全部自主搬迁,凤南一村拆除重建项目不仅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发布后全市最大规模的拆落地项目,也是以最快速度实现“三个100%”的,这两个“最”何以实现?动力源自民心,秘诀则来自于集成创新。
多部门协同发力
2021年全面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2022年完成零星旧里改造任务,杨浦的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旧住房原拆原建成套改造成为又一发力点。相比旧改,拆除重建成套改造有许多自己的特性,也有一些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难点,体现在民生细节上,有许多政策堵点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发力、共同打通。
就拿约有5300名居民的凤南一村来说,其中约有六七百人是低保户、残疾人、支边支内人员、高龄老人等群体,还有10来名需要入学的儿童。不少居民担心,一旦原有住房拆除重建,在这几年过渡期中,依附于凤南一村房屋地址存在的户口及其所涉及的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爱心奶”等各类福利政策乃至儿童入学入托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在项目启动征询之初,这也影响到了一部分居民的拆除重建意愿。为此,杨浦区房管局旧住房成套改造办公室牵头区公安分局人口办、控江路街道、实施方卫百辛集团等开展专题研究,创新性地制定了后来被工作人员形象地称为“户口白名单”的“涉改房屋地址名册”,即只要通过杨浦区公安分局人口办、房管、属地街道、派出所、实施主体5方联合盖章确认,这些因拆除重建而暂时灭失房屋地址的涉改居民办理户籍事项不受影响。
实施全周期管理
凤南居委干部陈若颖向记者举例说,凤南一村有89名老人享有“爱心奶”,在他们搬离房屋后,“爱心奶”可以转入新址。如新址在本街道内只需一天即可迁移生效,杨浦区内跨街道仅需三个工作日,即使跨区暂住,最多7天也可在新址收到牛奶,确保“爱心”不断档。又如,有一名适龄儿童今年9月入学,家长起初担心会因户口问题影响孩子读书,有了“户口白名单”,孩子得以正常入读凤南一村对口的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实验小学,这也促成了他们一家愿意尽快签约、尽快搬家,未来能尽快回迁入住新房。
因为房屋灭失而受影响的还有房贷。为此,公积金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专门协调,创新类似“户口白名单”的“公积金白名单”和商业贷款担保机制,让居民的剩余贷款和日常还贷不受影响。
这两张“白名单”是杨浦集成创新探索旧住房成套改造的一个缩影。今年,五角场街道东郸小区和控江路街道凤南一村的改造体量在全市都位居前列,此外,还有延吉新村街道控江路501-515号(单号)的“内江大板房”等项目也在火热开展。为了高质量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杨浦在全市率先探索旧住房成套改造全周期管理,基本形成以“1234”(“一库健全、二端齐备、三平台交互、四项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平台框架,实现政策宣传、信息查询、地图展示、协议签订、腾房管理、发放审核、档案管理、进度跟踪、工作提醒等功能。
探索改造新机制
同时,针对剩余未改造项目存在独立地块单一楼栋限制要素多、规划限制难突破等难点堵点,探索“跨类别协同、跨主体联动、跨周期平衡”的改造新机制。例如,针对凤南一村是杨浦区剩余项目中唯一规整成片地块的情况,创新地将该项目的增量房屋和其他剩余待改造项目安置缺口的房型提前匹配,为明年加快启动小梁薄板项目等做好置换房源储备。
杨浦区旧住房成套改造指挥部还与教育、规资部门打通条块壁垒,结合东郸小区、凤南一村改造需求,将周边的小学和幼儿园联动改造。未来,重建后的五角场小学将提供15个标准班,拥有1个标准化5人制足球场;原本未达到规范面积要求的凤南新村幼儿园和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实验小学也将重建,实现片区功能整体提升,让老百姓回搬后真正能乐享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