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昨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新进展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认识,将距今5800年到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等29处遗址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
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等29处核心遗址,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精心设计多学科综合研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项目研究认为,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古国时代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相比,对古国时代的认识更加深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双组长之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弛介绍,通过深入调查,良渚遗址所在的100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发现的遗址点翻了一倍多,这100平方公里就是良渚水坝的受益范围。像凌家滩、良渚、石峁这样的史前中心聚落,恰恰是古国时期前后三个阶段的中心性遗址,也是当时最大的聚落遗址。
三星堆和二里头遗址始终备受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怀颖介绍,二里头遗址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是深化了网格形结构的城邑布局。三星堆遗址的突破性工作,是初步摸清了祭祀区的分布范围和内部结构,新发掘清理了6座“祭祀坑”等大量重要遗迹,出土文物12000余件(完整器2300件)。研究表明,8座祭祀坑的埋藏年代集中在商末周初(即距今3100—3000年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一方面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多学科协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阐释与传播也是探源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指导的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于昨晚首播,以全新的视角呈现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驻京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