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旭
偶然的机缘,我得识将乐:闽西北河谷平原上一个十来万人口的县,四面青山安详端坐,任松杉竹林重叠如涛。一湾碧水穿城而过,随飞云野花迤逦流淌。人们紫壶烹茗,轻杯慢盏,在“八韵南词”的清韵中陶醉于岁月静好,像一个安静而贤淑的小家碧玉,看着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安顿下来才知道,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少女李寄斩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将乐县庸岭的山缝中有一条大蛇,为害一方。人们一直供以牛羊避祸。后来,大蛇托梦给人,说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官府只得在每年祭祀的日子征集奴婢和罪犯的女儿喂蛇。第九个年头,李寄对父母说:“我去应征,得到赏钱,供养父母。”祭祀的那天,她带上向官府要的剑和狗,先把诱饵放在山洞口。蛇吞食诱饵的时候。她便放狗去撕咬,她从后面用剑砍蛇。蛇翻滚着窜出,很快死了。
越王听说了这件事,把李寄聘为王后,任命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了赏赐。
其实,有没有这个结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赞颂李寄的歌谣。舍己和勇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
我是慕名来采访将乐县郑忠华消防救援站的。
2004年盛夏,将乐暴雨连绵,大河小溪洪水猛涨,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安福口溪六位村民困在被惊涛骇浪裹挟的小沙洲上。将乐县消防大队五名官兵火速前往救援。
除了驾驶员,冲锋舟只能上一个救援人员。班长郑忠华奋起出列。到达目的地,郑忠华立即跳下,搀扶遇险村民上船。返程就要结束,冲锋舟突然熄火,失去控制。郑忠华抓住备用的竹篙,在狂暴的风浪中,准确钩住了岸上的小树。六个村民脱险。
留在最后的郑忠华与驾驶员却被凌空扑下的大浪卷入滚滚洪涛。驾驶员在下游两公里处,被沿岸追赶的人群救起。郑忠华却是在四天后,被日夜拉网式搜寻的人们在离落水处五公里远的大坝底下发现了遗体。
郑忠华不幸献身的消息震动了全国。2004年12月,郑忠华被追授为“抢险救援勇士”“革命烈士”“中国杰出青年卫士”;将乐县消防救援站也被命名为“将乐县郑忠华消防救援站”。
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消防员名字命名的消防救援站。
农民的儿子郑忠华,从小艰辛备尝。进入消防部队五年,一次次经受生与死的考验。最后这次,他用青春搭起生命的阶梯,让陌生的父老乡亲走过。他走得如此突然,什么也不曾索取,却付出了人生的全部。
郑忠华留下的远不只是一座巍然的烈士铜像、一座庄严的事迹陈列馆、一座寄托敬仰的忠华公园,他二十三岁的生命,像长虹一样,撑起了一片蓝天!
入队时向“忠华班长”报到,在队时循着“忠华班长”的足迹前行,离队时向“忠华班长”告别,成为将乐郑忠华消防救援站铁打的传统;“忠华精神”是消防救援队员的灵魂。
漳州“4·6”古雷爆炸事故火灾、泰宁“5·8”特大泥石流灾害、将乐高速异丁酸槽罐车泄漏……将乐郑忠华消防救援队员多年来风雨兼程,血火赴命。关键时刻,面对的都是急、难、险、重,都是世界上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事,都是生死关头。一切责无旁贷。战时顾不上命,平时顾不了家。
火灾中冲进大火,想的是:那里是我的岗位!
大水中背出孕妇,想的是:背出的不止一条命!车祸中救出伤者,想的是:一个货车司机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救了一个人,就是救了一个家!
从死神手上夺回遇险者,这是消防救援队员内心最大的动力;只有使命没有私心,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这是他们最大的职业骄傲!
一支卓越的消防救援队伍,在反复磨炼中,证明着“郑忠华”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动态却始终如一的优秀群体。长期以来,个人或单位受上级机关或地方政府的记功或嘉奖连续不断。
李寄是古老神话;将乐郑忠华消防救援队员是活生生的英勇现实。未来之前,不知将乐;来过之后,难忘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