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从赵孟頫《手札册》看宋元文人交游 看年轻人对现实的深切关注 源自传统文化  绽放青春活力
第9版:文体汇 2023-12-16
上博讲坛恢复线下活动

从赵孟頫《手札册》看宋元文人交游

元 赵孟頫 手札册(局部)

昨天,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合打造的公益文化品牌——“上博讲坛”迎来恢复线下活动的首讲。从事中国古代书画和碑帖的鉴定与研究的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颜晓军从上海博物馆藏元代赵孟頫《手札册》中的致吴氏札出发,探讨书法家赵孟頫与吴氏家族的交游,向观众展现江南书画鉴藏的历史与人文活动。

上海博物馆馆藏的赵孟頫信书十二札,其中六札都和嘉善的吴氏家族有关,包括赵孟頫写给吴氏家族三代人的信札。其中,吴森,字君茂,号静心,是元代嘉兴魏塘(今嘉善县魏塘街道)人,与赵孟頫是知交,吴森的子孙也与赵孟頫多有往来。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赵孟頫《致吴静心札》,便是赵孟頫写给吴森的信札,当中提到赵孟頫的小女儿去世。吴森寄了一些书画请他题跋和签,并请他书写《九歌》。而赵孟頫《幼女夭亡帖》收于《致中峰和尚六札卷》,现藏于日本。最新研究认为,《幼女夭亡贴》书于至大二年(1309)二三月,大约是赵孟頫56岁的时候。

吴森去世之后,其长子吴汉英不远数千里请他为父亲写墓志铭,赵孟頫回复的信札现也藏于上海博物馆,札中写道:“书慰国用、景良贤昆仲大孝……相去数千里,无由奉唁。唯节哀顺变,以全孝之大者。所喻墓铭不敢辞,谨写定奉纳,便可上石也。”当时,已经60岁高龄的赵孟頫携妻子管道升正在大都任职,距离遥远不能前去吊唁,但答应了写吴森的墓志铭。于是有了赵孟頫在《义士吴公墓铭》中描绘的吴森:“性素雅,好礼而尚义,喜怒不见于面,无声色之娱,唯嗜古名画,购之千金不惜……晚自号静心,益留意内典,与二三高僧为友。”

上博收藏的赵孟頫《手札册》中,还有二札是写给吴彦良,即吴森长子吴汉英,讲述的都是日常琐事,一札中提及“发至物已领,仕女图就付去人奉纳,人还,草草奉答”,另一札中则自述“贱体自秋来苦痢疾,今虽稍愈,然藏府尚未调适”,又推荐了一个门生去吴家。

而赵孟頫写给吴森次子吴景良的《致景良札》,和写给吴汉英之子、元代收藏家吴瓘的《致莹之札》所用纸张一致,所言事情一致,且都有“沈老”带信来,应是同时所书。

这些信札经过了复杂的收藏过程。吴氏札是赵孟頫写给吴氏家族的,包括台北藏赵孟頫致吴森《静心帖》、邓文原致吴景良帖等,最初都由吴瓘收藏,后来有所失散。其中两札《行可帖》在晚明时期是项元汴的藏品。后来清初收藏家宋荦又收集赵孟頫的另外几札,将一共十二札装裱成册,又经李翰、张度等人收藏,结果分散,经徐用义再次集齐,成为完璧。这套册页是赵孟頫晚年所书,书法精美,自元代以来流传有绪。不仅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而且是考证赵孟頫生平的重要史料,对元史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