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2日 星期日
道在艺外——何以赵无极
第1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2023-12-23

道在艺外——何以赵无极

画室中的赵无极 董明 摄

赵无极翻阅画册 董明 摄

宠爱小动物的大画家 董明 摄

老人与画 董明 摄

你能猜到赵无极的家是哪个门洞吗? 董明 摄

有着少年般纯真笑容的画家 董明摄

画室中的赵无极 董明 摄

客厅中挂着赵无极的画 董明 摄

董明(左)、赵无极(中)与冯骁鸣(右)合影 董明 摄

◆吴南瑶

今年是赵无极(1921.2.13-2013.4.9)逝世十周年,在“着耕成艺春水长流——纪念吴大羽诞辰120周年、赵无极逝世十周年特展”中,第三章“最后的巴黎”陈列了一组2006年摄影师董明专门赴巴黎拍摄的反映赵无极、朱德群晚年创作、生活的摄影作品。

照片中,年过八旬的画家一头银发,却有着少年般纯真的笑容。位于巴黎14区的寓所是一栋三层小楼,临街的墙上没有窗,只有一扇小铁门。画室在顶楼,面积不过百平方米,如要创作大幅画作,赵无极会去临近郊外的工作室。隔着二三十平方米的花园,里面还有一栋两层的房子,底楼是一个大客厅,二楼是卧室。满室的鲜花与躺在地上的小猫小狗透露着主人平和淡泊的个性。

受邀参加这次特展的旅法画家冯骁鸣是当年促成这次拍摄的关键人物。他1988年留学法国,并一直与家乡上海保持联系。冯骁鸣与抽象画家裘德树私交很好。一次,裘德树邀请冯骁鸣参加一个在香港的画展,展览现场,遇到了同为上海人的董明,听董明说起正在策划一组大师生活摄影的选题。画展结束,回到巴黎,冯骁鸣立刻联系了赵无极与朱德群,事情就这样成了。

赵无极说一口带京味的普通话,也能说老派的上海话。对冯骁鸣这位来自上海、热爱艺术的年轻人,赵无极很认可。在西画的世界里,中国人往往难以立足。起初,冯骁鸣想用水墨画敲门,哪知首战全军覆没,举办的个人展上,一张画都没有卖出去。

“我以为有两种画家,一种是地方性画家,一种是国际性画家。你们还年轻,要往远的地方想,要有跨越疆界的企图心,不是做中国的画家,也不是做欧洲的画家,而是要做国际性画家。”赵无极的这段话,带给了冯骁鸣很大启示。

赵无极幼承庭训,从小在祖父的教导下学古文,用毛笔写字。尽管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求学期间,他已对西方绘画情有独钟,但一管中式毛笔却陪伴了他一生。在客居巴黎的岁月里,他大部分时间用自己定制的巨大毛笔代替西方的排刷,以便实现他以书法的线条来兴发空蒙的意向,他画中那些精妙灵动的局部,都由尖细轻捷的笔锋完成,而无换笔之虞,幼时练就的“童子功”成了他独步天下的一个奇招。

书画同源,中国画的书写性证明了线条是万源之宗。在杭州求学阶段,赵无极对明清以降的传统国画不满意,但他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身上找到了终身推崇的美学语言。他甚至直言:米芾是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而后,他从保罗·克利的画中得到启示,将西方抽象绘画方法和中国写意画法的空灵意象融合到一起,用稀薄的油彩泼墨,干涩的笔法皴染,画出写意画的效果。

绘画最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感受,不必拘泥于物象,更重要的是宇宙间刹那的真实。早年,在国立杭州艺专,老师吴大羽将这个观点传给了赵无极、朱德群,现在也传给了冯骁鸣。几代艺术家思考的是同一个问题:如何用画笔捕捉活跃的宇宙之气和万物的内在之理,这或许也是中国文脉代代相传的一个佐证。但冯骁鸣说,赵无极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他也从不在外人面前创作。即使过了耄耋之年,他依然饱含热情地画着,不怕老去,也不忧死亡。

在寻求自己绘画语言的十年里,冯骁鸣翻译了《道德经》《石涛绘画语录》,向法语世界的读者传播东方智慧对绘画的哲学概括,以此沉淀自己作为一名中国画家的素养和文化底蕴。

冯骁鸣记得,2005年赵无极在接待中国客人时曾说:“中国年轻人开始膨胀了,画画好的人很多了,山外有山。”有幸见证了大师晚年的岁月,冯骁鸣说,赵无极、朱德群给予自己最大的教诲就在于前辈画家对于艺术的纯粹、为人的低调平淡。吴大羽曾说“中西艺术本属一体,无有彼此,非手眼之功,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的彻悟。”伟大的艺术家莫不是用最纯粹的方式,耗费一生时间去完成对艺术的殉道。

这组照片可以说是赵无极、朱德群留下的人生最后一组完整影像。几年后,赵无极为阿尔兹海默病所囿,朱德群则因脑梗饱受瘫痪之苦。得大自在,相信大师的灵魂会永远栖息于和谐、静谧、诗意的艺术世界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