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三言两语记 高桥人家(摄影) 这股“风”,莫追 姑妈来信 抄书之妙 三苏祠前说文章
第13版:夜光杯 2023-12-23

三苏祠前说文章

俞果

三苏祠前说文章,纯属班门弄斧。我在这里说的是千古文章的流变,说说文章历史沿革的一些趣事。

三苏不容我置喙。通过三苏说文章,倒不失为一个很妙的角度。

2021年10月,我来到四川眉山的三苏祠。这里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祠堂。整个建筑为三进四合院。其中敞厅立柱上挂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对这两个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将来能辅佐皇帝。苏轼之“轼”,马车上的扶手;苏辙之“辙”,马车后的车印。果然,二子竟然同一年高中进士,成为天子之门生。

苏洵有名篇《六国论》。他曾要求儿子同题作文。苏洵说“弊”(六国因赂秦而亡),苏轼论“士”(人才),苏辙述“势”(大势)。二子皆以史论史,苏洵则借古讽今,有现实观照。老子立论明显高出两个儿子一筹。苏洵的《六国论》流传了下来。

史载,楚王打猎,丢失一弓。众人寻找,楚王说:算了,不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楚王的境界和气概,立马显现出来。但孔子认为楚王心胸不够宽广,去一“楚”字,何必计较是不是楚人得弓呢。老子说去其“人”可矣,失之,得之。字删之少,意得之高。文章必须炼意,炼意则需炼字。

文学史上有“唐宋古文八大家”,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二宋六。“韩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及三苏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曾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唐宋时期,古文即散文之意,文言文也。

韩、柳反对汉魏六朝以来的骈文(骈四俪六的“四六文”)。骈文讲究上下句对仗,堆砌辞藻典故,文字华丽但思想贫乏。韩、柳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向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这就是“古文运动”的主旨。

早先科举是不考作诗的,如同今天的高考不考诗歌、小说一样。唐高宗时加上了诗赋创作(试帖诗),但不考词。宋朝王安石又取消了诗赋考试。直到清代康熙才恢复诗赋取士。这些规定帮了古文横扫骈文的大忙。

唐宋时主要以策取士。考试分“博学宏词”科(文章写得好)、“拔萃”科(司法判辞写得好)。柳宗元以前者及第,白居易以后者中标。这说明作为大诗人的白居易,写文章也是颇有一手的。诗的地位虽然很高,但科场不待见。所以李白、杜甫没有中过进士,没有功名。

唐代的古文(散文)极盛,古文作家蜂起,一度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古文运动”又暗合了科举制度,天下学子都以此为榜样,习古文弃骈文。如同今天的莘莘学子,只要不是高考出题范围之内的学科,没人肯花一分钟时间去学习。

出生于四川绵阳的欧阳修,以博洽淹贯之儒具磅礴恣肆之才。他曾是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老师,文坛魁首。他诗、词、散文皆一时之冠。唐宋古文八大家中有五人是他的学生(除了唐代的韩、柳)。前面对联中的“千古文章四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四人。左手一壶美酒、右手一株桃花的欧阳修确实了得。他的学生苏轼更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诗、词、散文、书、画兼擅。苏轼还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这八大家推行的“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坛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苏轼一生并不顺利。他调侃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还很耿直。王安石新政时,他直言“新政”弊端,被改革派认为他是守旧派。当“新政”废止时,守旧派视他为自己人。在准备启用他时,他又说“新政”也有好的地方,不该全部废止。守旧派将他归入反对派,再次贬谪。允执厥中,遭致前后受敌。因此,苏轼的侍妾朝云说他是“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文、苏诗和苏词,苏轼非常大贡献是将词为“诗余小道”的附庸地位提高了,一改诗尊词卑的局面。继柳永之后,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扭转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使词站在了文学高地。

苏轼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不愧为全才式巨匠。有人说辛弃疾、霍去病,为国“弃疾去病”。那么为文“玉局醉翁”,非苏轼、欧阳修莫属。

漂泊之人,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剩悲凉。他高轩待吟,幽室隐读,也不免夹在官心似铁、民怨如炉之间煎熬。有人品性潦草,坏了清贵之格;他却工笔精楷,不落卑俗之套。苏轼研究中经常提到的话题是,苏轼出生时,眉山草木尽枯,苏轼死后,草木复青。他心很大,十八个月从八品芝麻官升到三品朝官。照钱穆说法,他一生在政治上从未得意过。他没有回望衣袍之地,一生奔波潦倒,寄情山水。他死在常州,但最最钟爱之处无疑是杭州,魂归西湖。

成都最引以为傲的杜甫和苏轼,他们寄望的是长安城和开封府。一个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个是阅尽千帆终执手,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是不大看得起衣锦还乡的人。鲁迅晚年在上海,但从不回绍兴。如果故乡不存乡愁,白袷蓝衫也是不屑于故乡的。

苏轼家在西南,却长作东南别,锦轮蜀地,彩舫吴天,四海历其三。阅尽美山川的东坡先生,浩荡烟霞气,凛冽泉石姿。才能慨叹:“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