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鹳 红鹳目红鹳科火烈鸟属,又名大火烈鸟,是一种体大而甚高(130厘米)的偏粉色水鸟。嘴粉红而端黑,嘴形似靴,颈甚长,腿长,红色,两翼偏红。亚成鸟浅褐色,嘴灰色。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宽阔浅水域。常结成数十至上百只的大群一起生活。近年来在中国新疆、青海、山东、河北、江苏、浙江、陕西等地多次零星出现。 赵津海供图
“快看!竟然是火烈鸟!”在上海奉贤碧海金沙的内塘附近,一群鸟类正翩飞于碧海蓝天间。观鸟爱好者赵津海透过望远镜仔细观察辨认着其中一只腿长颈长的“异类”,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惊呼。
赵津海今年44岁,从事生态旅游相关工作,是位资深鸟友,拍鸟已有8年。1月3日上午,他约上了另一位鸟友,来到奉贤区的碧海金沙撞撞“鸟运”。一靠近内塘,一群野鸭、鸻鹬和鸥类瞬时惊飞起来,约有上百只。
在密密麻麻的鸟群中,赵津海留意到了一只体形巨大的鸟,“它飞起来脖子是伸直的,腿也向后伸直,符合鹤、鹳的飞行特征,我们开始以为是只东方白鹳。”掏出望远镜仔细观察后,他注意到,这只鸟嘴形弯曲,形似靴子。他与另一位鸟友经过反复辨认,确定了这是一只大红鹳(大火烈鸟)。“这只鸟约有1.2米,羽色偏白、轻微泛粉,应是一只尚未成年的大红鹳,成年之后羽毛会逐渐显示出鲜艳的红色。”
据悉,大红鹳在国内的分布最初仅限于新疆,近些年来有东扩趋势。根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显示,目前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多地均有大红鹳的发现。
上海野鸟会鸟类专家赵天天介绍,上海地区近十年曾两次记录到这种罕见鸟类:第一次是2015年4月4日,摄影爱好者“群山之狼”在南汇滨海湿地拍摄到两只大红鹳成鸟,停留了一天;第二次是2019年1月17日,鸟类调查人员在崇明东滩保护区发现一只大红鹳成鸟,但它也未较长时间停留。此次发现是上海地区第一次大红鹳的幼鸟记录。
1月3日,这只大红鹳现身上海后,顿时掀起了一阵观鸟热潮。昨日上午10时许,赵天天也来到了碧海金沙。他透露,约一个半小时内,这只大红鹳一直埋着头休息,没有活动,但陆续有不下30位鸟友前来观鸟,气氛火热。
他表示,目前尚无法确定这只大红鹳幼鸟的来源。但根据观察,该鸟的腿部并没有动物园等单位饲养大型鸟类时所佩戴的金属环或塑料环等标记物,也没有剪羽或断翅处理的痕迹,同时已有研究发现,大红鹳野生种群会因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等影响做长距离、不规律的迁移或迁徙,这种现象在亚成体鸟类中更多体现,这与我国大红鹳的野外记录多出现在秋冬季且多为亚成体幼鸟十分契合,因此这只大红鹳个体很有可能来源于野生种群。
此外,他认为,奉贤海滩区域的淡水环境并不适宜大红鹳长期生存,因此该鸟可能只是短暂停留。 本报见习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