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郜阳)肺癌是全球癌症致死的“首凶”,而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15%,是所有肺癌亚型中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亚型,其5年生存率仅为5%。与非小细胞肺癌形成鲜明对比,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单一,患者总生存率止步不前。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研究员团队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张鹏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季红斌研究员团队,和高大明研究员团队合作,对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样本,进行了蛋白基因组学分析,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等多维组学数据,系统揭示了小细胞肺癌的分子特征,提出新的分子分型及其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为深入理解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机制和改善临床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 相关成果于日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在线发表。
研究人员解释:“分子表征与组学研究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小细胞肺癌的基础和临床进展,迄今为止,仅有少量针对小细胞肺癌临床样本的基因组研究被报道,又由于小细胞肺癌普遍存在TP53和RB1的失活突变,缺乏驱动突变,使得难以通过基因突变信息获得有效靶点和分子分型。”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功能的执行者,是95%以上药物的作用靶点,目前尚缺乏从蛋白质组层面对小细胞肺癌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全面系统地表征小细胞肺癌的蛋白质组学图谱,有利于深入理解小细胞肺癌的病理机制,对于实现更精准的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和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这项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对小细胞肺癌临床队列开展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表征。其成果为小细胞肺癌的病理机制解析、预后检测、分子分型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产生的高质量大数据将为广大小细胞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者提供支持,推动小细胞肺癌研究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