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寻幽入微·拂绿(绢本水印木刻) 心病 故乡的年味 自以为灯 吃馄饨有衣穿 一段青春记忆
第14版:夜光杯 2024-01-30

一段青春记忆

——远去的陈逸飞

丹嬢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繁花》里,我们意外发现李李至真园饭店的背景里有一幅精美的人物油画,据了解,该画出自已故著名画家陈逸飞之手,且非复制品。消息一出让许多人感慨万分。曾经,陈逸飞这个名字是大上海的一张名片,也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

陈逸飞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他上世纪70年代在国内学美术并潜心创作,成名后上世纪80年代赴美留学,1984年,美国哈默夫妇访华,将陈逸飞的油画《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赠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这是陈逸飞履历的重要一笔。上世纪90年代他选择回国后创办模特经纪公司,打造大视觉商业帝国之后逐步涉足环艺、影视、服装和出版业。正因为陈逸飞将自己的艺术理想转变成一个个雄心勃勃的商业计划,其影响力才得以在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日益剧增,从一个艺术家变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一个万众瞩目的公众明星。可惜,2005年4月的一天,在不该走的时候他走了,在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离开了。

打开我的图片库,陈逸飞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旧,拍照片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大约是在1993年,陈逸飞的电影《海上旧梦》开拍了,得到消息,我背着相机赶往上海展览中心。拍摄现场,剧组一片忙碌的景象,陈逸飞坐在监视器旁,和周围人说着什么。那天他穿着一件黑色的皮夹克,白衬衫领子外那条领带和脖子上系着的一条小丝巾是同色系同花型的,一看就是同一块料子做的,每次遇到陈逸飞总是给我这个感觉,注重衣品,讲究言谈举止,完全是上海老克勒的绅士做派。陈逸飞依然用他温和的微笑和谦和的语气和摄像、助理讨论着什么,我瞄准时机按动了快门,拍着拍着,我在镜头里发现了一张熟悉的脸,是歌手毛阿敏!趁着他们聊天的间隙,我拍下了两位艺术家的合影,我自己也顺便和他们同框了一张。电影上映后,我看见毛阿敏也在剧中饰演一角,并唱了主题歌《上海 上海》,而影片里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油画!展现的全是老上海风情,我的体会是,深入骨髓的绘画意识又通过电影的语言在讲故事,这种玩法好过瘾,但也只有陈逸飞能这么玩。后来,陈逸飞又拍了《人约黄昏》。虽然好多场合见过陈逸飞,但让我满意的照片只有这一次!1999年,由陈逸飞拍摄的纪录片《上海方舟》将在东方电视台首次播出,有一天,我在电梯口遇到陈逸飞,可惜我另有任务没有机会听他谈这部片子。但借着总编室审片,我悄悄在旁看了一遍,这个纪录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接纳和救助了从世界各地历经艰险逃亡到上海的2.5万犹太人的这段历史。

据说陈逸飞拍片也是事出有因,他是偶然中触摸到犹太人这段历史。当时,在纽约举办他的第五次个人画展时,遇到一位外国老太太。她用地道的沪语与他打招呼:“侬好!侬阿是上海宁?”陈逸飞很惊讶,老妇人向他叙述了在上海避难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若是别人,也许当作一个感人的故事听过而已。偏偏陈逸飞对上海历史情有独钟,他由此而寻根刨底,从各国犹太人博物馆和上海犹太人历史研究专家那里,了解到上海在二战期间救助犹太难民的过程,由此萌发了以影视手段再现理应让全世界都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的愿望。陈逸飞用卖画所得,组织了这次跨国界的采访和拍摄。电影《逃亡上海》,记叙了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童年逃亡上海、拜师学艺、成为一名艺术家的经历。而纪录片《上海方舟》,则是陈逸飞邀请17位曾逃亡上海的犹太人故地重游。纪录片让人感动不已,老一代的犹太难民大多已过世,接受邀请的都是当年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难民子女。他们拿着相册,熟门熟路地寻门牌,还时不时冒出两句上海话,热泪盈眶地回忆童年往事。虹口区的霍山公园是当年犹太难民的娱乐区,童年伙伴们再次重逢,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儿时做游戏时唱的歌。最为感人的是已成为美国实业家的杜德纳,带着女儿来上海时,遇到了当年房东的女儿,房东家中还保留着一把雕花木椅。杜德纳女儿激动地向房东提出要求,希望能将木椅带回去。房东说:“可以啊,这本来就是你们家的呀。”离开老屋时,他们又遇到了当年的理发师、一位苏北籍“老朋友”,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海操着稔熟的英语、俄语和杜德纳回忆往事,让所有在场的人流下了眼泪。

掐指算算,陈逸飞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八年了,我常常天真地想象,假如他不走,还会做出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来啊,可惜,这世间没有假如可言,时代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我想,假如他今天还在世的话,出现在《繁花》里的也许不仅仅是他的画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