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一方乐音,即将于明晚启幕的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毫无疑问在中国原创音乐方面,既注重经典传承又注重守正创新。我们在经典回旋的余音里,还将感受到多场色调丰富的江南乐韵,甚至由AI创作的民乐新品……公益票让遍及各区的剧场、音乐厅、高校乃至社区,白天是“网红打卡地”,夜晚就是“乐音回旋场”,乃至可以规划出“周末音乐游”的新形式。
经典回旋新演绎
《红旗颂》《白毛女》
吕其明作曲、1965年首演于第六届“上海之春”的《红旗颂》,不仅是明晚开幕演出“浦江春潮·启航新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主题音乐会”的开场曲,还将以不同版本、不同呈现,出现在不同音乐会上,乃至推出黑胶唱片。可以说,近年来的“上海之春”时常出现不同人演奏的这一版本。每一次现场聆听,都令观众心潮澎湃,眼前仿佛出现红旗飘扬的动人画面……
今年是中国芭蕾“开山之作”《白毛女》首演60周年。“上海之春”将通过再现经典、举办座谈会、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回顾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说:“《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团的‘传家宝’,它标志着中国芭蕾从无到有的突破。从1964年至今,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已经传承到第九代,此次亮相‘上海之春’的喜儿、大春等都只有20岁出头。”
江南乐韵新呈现
《江南好》《轻听江南》
在周边大学汇聚的Young剧场,4月13日将上演《江南好——自得琴社江南丝竹新国风乐集》。围绕上海与江苏太仓联合申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江南丝竹”,这台音乐会的起始点,在明代太仓城码头,叙事时间以一日晨昏为序,以明代学人的视角与生活轨迹,融合《四合如意》《行街》《欢乐歌》等代表性江南丝竹风格的曲目,且又新编13首原创音乐,让观众沉浸式进入音乐与视觉营造的全新时空。
由上海轻音乐团在4月10日于美琪大戏院上演的《轻听江南》中,“都市轻音乐”成为江南乐音的“主基调”,再现唐诗、宋词、元曲等古文音韵,既有海派文化的创作方式,又有江南文化的血脉基因。
AI国乐新境界
《零·壹|中国色》
上海民乐团将于4月13日、14日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的《零·壹|中国色——国乐与AI音乐会》,是最激发观众好奇心的音乐会之一。如果说经典曲目的“已知”太多,那么这台音乐会就是“未知”太多。AI作曲系统首次介入民乐创作,被民乐团演奏家“喂养”了很多民乐曲谱之后,会不会表现得比人类作曲家更“卓越”?民乐团团长罗小慈认为,即便AI学习能力再强,也不会如同人类那样有丰富而无法预测的情感变化——而且这一变化始终在流动中……正因如此,同一作品由不同人演奏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可能有的人处理方式“高贵典雅”,有的人处理方式“激情澎湃”。
这台音乐会以二十四节气的“色彩”为主题,“零·壹”则对应计算机世界的二进制“0和1”,也可以理解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个性各异的民乐团演奏家来演绎AI作曲的曲目,将把民乐创作推向新境界。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