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铃探路者仪器舱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在5月27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来到了李政道研究所采访。
步入一楼大厅,有着巨型玻璃穹顶的球形空间敞亮空旷,身处其中忍不住抬头“仰望星空”。玻璃穹顶下,层层环形木制阶梯座椅,为科研工作者营造自由交流的场所,是名副其实的“会客厅”。阶梯外侧,是长达600米的“天问”长卷。
“天问”所代表的,是中国人追寻宇宙奥妙的千年之叹,是数千年来探索无穷远方的不懈努力,也是李政道研究所科学家们探究自然极限、拓展认知疆域的精神——“宇宙”正是李政道研究所研究的重要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介绍说,李政道研究所在第一个五年建设期,完成了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核心区位的大楼建设,形成了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三大研究方向,组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科研队伍。
他说,目前该所正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全所围绕‘极端宇宙条件下物质的起源与演化’进行全方位深入探索,以期实现重大突破。目前已完成《李政道研究所2035发展规划》,希望用3个5年的时间,形成基础研究的‘上海学派’,到2035年,建成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研究所。”
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的发现更离不开科学装置。粒子实验室、海铃实验室、天体物理平台实验室……这些大科学装置的灵感“始发地”,全汇聚在李政道研究所。
据介绍,针对探索根本性科学问题的需要,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张江大本营建设了实验室天体物理实验平台、拓扑材料研究实验平台、大规模科学计算平台三个研究平台,并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启动三个前进观测基地的布局,包括位于四川锦屏2400米深地的PandaX暗物质和中微子探测装置二期建设、青海冷湖4200米海拔的JUST光谱望远镜一期建设、海南南海3500米深海的TRIDENT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一期建设,进行科学研究。
李政道研究所从事的基础研究,将会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张杰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能只关注做应用,还要在根本的科学规律发现上作出更大努力,新质生产力其实也和基础研究息息相关。他以自己的专业(物理)举例道,人类社会将来要走向一个无碳的社会,但现在的能源大部分是和碳有关,人类的终极能源——核聚变能源,是比现在的裂变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的能源。这个就需要有从0到1的突破,一旦突破,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报记者 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