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端午假日变身“Z世代”潮流节 读一读外滩源建筑门上的字 杨浦小囡亲历杨浦滨江蝶变
第2版:上海新闻 2024-06-09

读一读外滩源建筑门上的字

外国大学生Citywalk深度游上海

上纽大学生听老师讲解外滩源老建筑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圆明园路上,一群外国年轻人头戴耳机,饶有兴致地注视着眼前的建筑,不时举起手机拍些什么。

周五下午,天气正好,挺适合“Citywalk”。参与上海纽约大学暑期沉浸式中文项目的近40名外国学生,又迎来了每周一次的户外实地考察教学。本周主题正是“Citywalk”,探索上海城市建筑的历史发展与多样性。他们分成两路,一路在外滩源看石刻、铭牌,学习上海近代历史的多样性;一路在老城厢漫游,探寻城市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当天“导游”是“85后”小伙陈寒松,做了六七年的城市考古和漫游项目,用中英双语和大家交流。“外滩源区域的历史建筑,虽然经历了屡次修缮,但建筑门上的字、墙上的碑,还是能够展示这块区域的多样性文化。”

队伍走走停停,陈寒松滔滔不绝,外国学生听得入神。中实大楼斜对面,队伍又停下了。“这栋大楼建造于什么时候?”陈寒松提问,又补充说,“可以往上找找答案。”顺着目光,“1929”的字样映入眼帘。

“中实大楼曾经是中国实业银行总部所在地,怎么理解这个‘实’字呢?”

“Commercial(商业的)!”队伍里有人喊道。

“Industrial(工业的)!”有人给出不同意见。

带着队伍穿过马路,走到建筑前,门口的铭牌赫然标注着中实大楼的英语名称。陈寒松给大家解释,为什么Industrial更贴切。

拐上虎丘路,对这群学了一两年中文的外国学生来说,挑战陡然增加——指着外滩美术馆三楼用篆字刻成的匾额,陈寒松让大家辨识是哪四个字,队伍讨论了半天,也没个结论。意料之中,他笑着公布答案:亚洲文会,接着又讲起这栋大楼从博物院到美术馆的历史。

“太有意思了!”来自俄罗斯的孔昂名兴奋地说,他现在读大二,学习中文9个月。“以前我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这让我更加想了解上海的历史了。”他告诉记者,他很喜欢中国菜,去过陆家嘴,最喜欢新天地。“我的中文水平在班里算不错的了。我已经可以说很长的句子,但发音还不太好。”

上纽大暑期沉浸式中文项目协调员水笑波介绍,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在9周内完成常规学期一年的课程,除了周一至周五每天3小时的课堂中文教学外,还要学习太极、书法等传统文化项目。

“项目已经开展了六七年,今年的报名人数创下新高。”水笑波透露,当天行走外滩源的有18名外国学生,除了上海纽约大学外,还有来自美国布朗大学、戴维森大学、普渡大学的学生。前两周,他们到浦东图书馆听过汉字讲座,和读者们用中文交流,还走进三林中学,和非遗社团的同学们结下友谊。

来自普渡大学的侯玛迪是第一次来到上海,他说:“这片土地融合了历史底蕴和现代化,很赞!”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