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端午假日变身“Z世代”潮流节 读一读外滩源建筑门上的字 杨浦小囡亲历杨浦滨江蝶变
第2版:上海新闻 2024-06-09

杨浦小囡亲历杨浦滨江蝶变

——文博工作者李佳蕾参与创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故事

李佳蕾(左)给同事讲解杨浦区文物点位情况 受访者 供图

“脑子里装了GPS,杨浦文博版的导航软件”“杨浦全系统掌握文旅照片最多的人”“需要任何文博基础数据都可以问她”……这是同事们对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杨浦区文物管理事务中心)文博管理部部长李佳蕾的评价。

李佳蕾已从事文博工作13年,是土生土长的杨浦小囡。她说,入了行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与杨浦的“四个百年”以及文博事业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住的地方是拍摄电影《风云儿女》并由此诞生《义勇军进行曲》的电通公司旧址;每天穿过的弄堂是周恩来指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地方;就连她就读上海理工大学时每天经过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背后,也有着当时她还不知道的许多红色故事。

当然,她感慨最多的还是杨浦滨江的蝶变:“小时候我们是走不到江边上的,现在我却亲历了这里成功创建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变化实在是翻天覆地!”

守护,是她工作的底色

三年多来,李佳蕾与杨浦的文物工作者们一起,围绕“建设工业遗产科学保护示范引领区域、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体验区域、文物现代化治理实践区域、改革先行政策创新试验区域”四大创建目标,科学实施区域文物资源、工业遗产集中连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断拓展着文物工作的外延,谱写着文物保护利用新篇章。

李佳蕾将工作从文物工作延伸到工业遗产的摸底调查,开展田野调查,走访厂区老职工,收集建筑背后的故事,为历史建筑的文物身份认定奠定基础,将更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纳入文物保护的视野。

在她和同事们努力下,在示范区有关成员单位推动下,最终核定公布三处新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四处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范畴。目前,示范区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73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点43处、优秀历史建筑19处。

热爱,是她工作的情怀

一有时间,李佳蕾就喜欢去文物修缮现场看看。看着满载匠心的一砖一瓦、一梯一窗重现往日光华,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护场所记忆,她由衷感到了自身工作的意义。

随着示范区创建的深入,她认为,文物保护利用是多元化的,不能再局限于建筑本体的保护,而是应延伸到文物本体与场所记忆、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只有历史建筑和文物走入当代人生活,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真正长久地留存下去。她把目光投向了能呈现鲜活历史的地方——围绕杨浦滨江工业时代的峥嵘岁月,聚焦工厂、工匠、工艺等主题,邀请19位老劳模、老专家、老职工代表以及直接参与滨江规划开发的资深专家学者开展访谈,用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还原工业时代的集体记忆,完成了12集《杨浦百年·工业印迹》系列专题片制作。

钻研,是她工作的基调

在示范区创建伊始,李佳蕾即投身于“工业遗产基础信息”和“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高校合作研究中,挖掘建筑背后的多重价值,探寻每幢建筑前世今生的故事。最终,从她参与的课题中选取了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四大类型15项代表性案例,出版《蝶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杨浦实践》一书。

示范区的创建汇集了各方力量,也凝结了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智慧,将示范区创建的经验成果上升为制度机制是示范区创建的重要成果。李佳蕾凭借在文物工作领域的深厚积淀,查阅大量资料,参考众多文件,结合示范区创建实际,与同事们一起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长效建设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若干举措》。

她还积极参与全市第一个文物数字管理平台的创建,和同事们推动杨浦文物数字管理平台纳入“一网统管”,上线“博览杨浦”小程序,探索信息统筹规划,构建从采集、处理到数据共享输出管理模式。

三年创建,李佳蕾收获了很多,但是她并未满足,而是又在思考示范区建设未来三年行动计划、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怎么开展、年轻同志的业务能力怎么提升……拿出笔记本,习惯于挑灯夜战的她,又开始写下新的工作计划。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