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要“观”众,但不“从”众 文物标本可触摸 上博东馆今重启 上海打造网络文化新高地 《繁花》怒放后 百花齐放时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06-26

要“观”众,但不“从”众

昨天,在上海电视节跑了一天的“流量”。先是参加了一场微短剧大会,小红书、B站……都来了,你带来的作品没有几个亿的关注度,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后来又去听了几家影视公司发布的各种用户数据,他们给用户画像,用各种高级的算法总结盘算哪些是吸睛热点,哪些是流量的趋势。

算来算去,不难发现,霸总、甜宠、穿越、奇幻等各类“赛道”上挤满了人,还有一群人排着队,跃跃欲试。上海鸣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剧、上海拌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朱林丽是编剧出身,在聊天时她说自己公司里一百多号人,为了生计,这些题材肯定要拍,一个月就能产出20部左右。但她作为一个从前榕树下的小说写手,也有创作情怀,“我们在追流量的同时,也要沉下心来做精品,只要是好的内容,即使题材小众,暂时没有什么流量,相信总有一天会被人看到。”

为了拍“村BA”题材的短剧,朱林丽会和同事们花上几个月去贵州,和村民们聊天、生活、打球;为了拍三星堆的项目,一连去了七天博物馆,跟博物馆馆长、讲解员、考古队员深入沟通。她说:“虽然是每集两到三分钟,但我们想拍的是精品,让观众看到我们拍的不是虚构和想象出来的‘村BA’或三星堆,有些生活要去体验,有些题材值得认真对待。”当她和记者聊这些题材创作过程的时候,旁边的一位短剧投资人主动上前,要了她的微信。精品,总会被人看到!

无论短剧也好,长剧也罢,创作者如果只是拿着计算器,哪怕算准了流量,盲目从众,冲进拥挤的人群中,做了别人的影子,少了自己的个性;还是要走到生活中去观天地、观众生、观自己,在旷野中行如风,方能一骑绝尘。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