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此次探月之旅,被称为我国航天史上“最复杂的任务”之一。上海多个科研机构,为嫦娥六号探索月球保驾护航。
护航
深空最长寿卫星
今年3月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圆满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后,将择机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其携带的极紫外相机、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和地月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试验系统,将收集来自月球和深空的科学数据。
“作为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实施的关键一环,鹊桥二号将在轨运行8年,是我国深空领域最长寿的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鹊桥二号中继星指挥许祺峰介绍,鹊桥二号中继星选择了一条特殊使命轨道,其带来的极低温、长地影、高辐照等问题,给承担电源分系统研制任务的八院811所研制人员带来了挑战。
中继星处于绕月冰冻轨道,空间环境很恶劣,每年卫星将经历两次地球和月球同时遮挡的情况,最长阴影期近5小时,期间蓄电池将开展高达90%的深度放电,这对蓄电池的寿命相当不利。另外,长时间处于阴影期时,卫星表面温度下降到零下207℃,这是目前为止国内卫星电源遇到的最低温度,对裸露在星体外的太阳翼也将造成极大冲击。研制人员直面挑战,改进锂电池的配方,优化电池结构,量身打造了可以长时间高荷电态贮存的长寿命型锂离子电池单体,并开展了地面一比一模拟试验检验锂电池性能。团队还首次提出长阴影充电终压升档和温度唤醒等新技术,有效延长了蓄电池在轨寿命;制定了蓄电池三防“过放、过充、短路”保护策略,确保锂电池8年在轨可靠使用。
为了保证安装在中继星舱外的太阳翼能够保持稳定运行,811所研制团队在元器件、原材料和工艺等三方面开展了技术攻关:首次选用了具备抗疲劳性能更好、强度更大的合金材料作为电池互连片,采取了耐温度交变范围更宽的电阻焊接工艺,合成了耐极温型底片胶,并根据该底片胶制定了太阳电池片贴片新工艺。
实时
为探月之旅“导航”
在嫦娥六号任务中,我国甚长基线干涉(VLBI)测轨分系统在地月通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就像一双眼睛,实时为嫦娥六号“导航”。
VLBI测轨分系统包括了“四站一中心”,即上海天马站、北京密云站、新疆南山站、云南昆明站和上海VLBI数据处理中心,最高分辨率可等效为一台直径为3200千米的单口径望远镜。
“自嫦娥一号开始,我们就将实时VLBI技术成功应用于月球探测器的测定轨,构成了现有的‘测距测速+VLBI测角’深空高精度测定轨体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为民说。
记者了解到,在嫦娥六号任务中,VLBI测轨分系统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点和挑战:地面观测站在近月制动、月地入射过程中对探测器的位置部分不可见,在动力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则均不可见,需要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相较于“嫦娥五号”任务,对定时定点着陆要求更高,且推进剂余量更少;由于嫦娥六号任务采用新型的逆行轨道,环月飞行时间大大增加,实时任务周期更长,由23天延长到53天,对VLBI设备的稳定性和人员持续工作都是很大的考验。
郑为民介绍,嫦娥六号任务实施过程中,VLBI测轨分系统主要承担全任务11个飞行段中共9个飞行段的实时测定轨任务,“在嫦娥六号任务中,VLBI测轨分系统可以对四器组合体、四器分离后的轨道器和上升器进行实时测定轨,还能分时对鹊桥二号中继星进行实时测定轨,支持对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此外,它还可以完成双目标观测的快速切换与测定轨,确保嫦娥六号探测器与中继星之间的切换能在50分钟内完成,后续轨道器和上升器切换时间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