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8日 星期日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为中国式现代化 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家底”
第3版:要闻 2024-07-26

为中国式现代化 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⑦

本报评论员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创新、发展,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当今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华夏大地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文博热,凸显出人们对追寻独特历史脉络、感知深厚文化底蕴的热情。上个月,“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落幕,短短三个半月观众就突破了百万。这是“何以中国”系列大展的第三展,前两展是上博分别于2022年和2033年推出的“宅兹中国”大展和“实证中国”大展。同样,上海出品的纪录片《何以中国》,也通过找寻文物的真,探索古代社会的真,感悟文明起源发展的真,让观众看到更可感、可信的文明图景。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表达形式,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翻开崭新篇章。

革命文化是14亿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它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党的精神基因和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头。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同名舞剧电影,从小说《千里江山图》到改编的同名舞台作品,从话剧《觉醒年代》到电影《望道》……上海近年来推出多部红色文艺力作,叫好又叫座,甚至成为现象级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继续立足于新时代的光荣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以高度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着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崭新的样貌。在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融相生,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多彩的画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上海的文化工作者要担负起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新使命,更好地激发文化创新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要凝心聚力、奋发进取,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先进性。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坚定对自身文化的信念和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