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借赏荷去到铜罗,约上老周、老姚去老歪面馆吃面。
鳝片面是吴江朋友介绍的。他说那鳝鱼是野黄鳝,肉质紧实,一片片实实在在地躺在面条上,一点也不小气。朋友还说面馆老板根荣是个奇人,会唱戏,最擅长的还是京剧,做过屠夫,店里自此不卖跟猪肉有关的面,还会讲故事,坐在那里就是一本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似乎一个人让一碗面更具意思。
顺着迎春路一路往南开,到底,看到一块红底黄字的门头就到了。玻璃门,木质长桌对称地摆着,价格表挂在墙壁上。不一样的是,墙壁上还挂着一块寻味天下餐饮文化研究院授予老歪特色面馆的“舌尖上的餐厅”的牌匾。铜罗因靠近浙江,河对面就是嘉兴的秀洲区,口味也就不那么苏式。浇头喜欢热浇,新鲜炒好,直接倒入面碗。浇头和面混合双打,情投意合两情相悦。
老歪围着长围裙,笑着迎来:来啦。正是午饭时间,吃面的人不多。里间开着空调,一个常来吃面的男人正在稀里哗啦地吃面,吃了一头的汗。蓝花大瓷碗,浓香扑鼻,面条永远捞不完似的。乘老歪进厨房下面间,老周跟老姚去熟菜店买了酱鸭、豆腐干、海苔丝和凉拌猪耳朵回来。还从车里拎了两瓶黄酒——胭脂红的瓷瓶,像屋角盛开的凤仙花。
门嘎吱响起,老歪端来小爆鱼、酱黄瓜、腌木瓜丝给我们下酒。并帮着将菜碟一个个摆好,形成一个圆,数一数,正好八个小碟。“8——发,好。”老周开心道。小镇人喜欢讲究个吉祥,讨个好口彩。
老周为人敦厚朴实,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几乎每天都会喝上一两杯自酿黄酒。酒乡长大的人,对酒的爱是热烈的,但也心怀崇敬,深知适可而止。老姚偏瘦,戴着近视眼镜,博古论今派,说起小镇的历史如滔滔河水,蜿蜒不绝。他刚写好一篇有关唐寅的文化散文,读之敬佩不已。酒其实是形式,有一杯放在面前,氛围就好,谈兴正浓间,不用讲究礼数放低杯子怎么去敬,而是会在心有灵犀中举杯在空中停顿一下,然后非常有分寸地呷一口。再意味深长地咂巴一下,跟品茗一样,品的是酒,也是人生故事。窗外,一幢红屋顶的美式小楼映入眼帘,话题跳跃而去,老周告诉说,这幢楼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放到今天也不过时。坡屋顶、大面积的玻璃窗,红色琉璃瓦,可见铜罗人的发家史还是比较早的。
对于家乡,仿佛每个人都会无端地骄傲,没有缘由的,就是觉得自己家乡好。
但铜罗是低调的,素有“酿酒之乡”“丝绸之乡”“花木之乡”的美称。主要工业涉及冶金、缫丝、印染、化工和建材方面。在美式小楼边上,还有一幢庭院别墅,屋主是做羊毛衫生意的。家门口摆放着几盆俊逸清秀、婀娜多姿的盆景。主人的高品位得以完美显现。从生活的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以及审美观,他是乐观而不张扬的,像铜罗老街,历史厚重,却也一直隐居着,丝毫没有急切要成名成家的样子。早晨,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照亮屋顶,菜市场热闹起来,烟火气蔓延。菜市场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生活真实的样子。
鳝片面果真是异常的鲜美,浓厚的汤汁有胡椒粉的勾魂。鳝片肉质紧实,有嚼头。屋顶的电风扇,初看是一盏圆形大灯,但一打开,就是一把六叶电风扇。六片扇叶像金庸武打片里的暗器,一摁开关,才会旋转着伸展开来,再送上凉风。其实,在这里吃面如果额头上没有一点汗是缺少了点什么的,小镇的诗意生活得以百分百的热情进入到内核里呀,感受着热辣滚烫,经得起捶打,吃得起苦,从不退缩,勇往直前,门口种上几株花,日子就永远是风和日丽的。
老歪虽然已六十有五,但精神状态极好,一对眼睛晶晶亮,脸上总是乐观地笑着。面店之所以叫老歪,是因为他看出面条直不起来,总是弯的,而吴语“弯”同“歪”……而他也被人叫成了老歪。忙好,他坐在边上跟我们讲话,自然也就谈到他不做猪肉面,的确跟曾经是屠夫的经历有关,杀生太多了……说到这里,我也终究没有开口请他唱京剧的要求,在他的悲悯情怀下,实在不好开口。
有机会再来听吧……我知道,在江南小镇里,总有一个高手在民间,他们是吹笛子的男人,是唱戏的男人,叫老歪,或者是另一个普通的名字,每一个人都活成一首诗歌。抒情、富有哲理,弹拨着小镇的清晨与黄昏,小镇的河水与人心。不求功名利禄,只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