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伟
在巴老身边工作那段时间,随巴老到浦东参观那次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1990年3月,开发、开放浦东被提升为国家级战略高度。从那时起,友人看望巴老谈及浦东的话题就多了起来,有的还鼓动他去看看。连杭州的黄源也与他介绍起浦东的观感来了。巴老知道我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幽了我一默:“你现在最时髦了。”
巴老在上海居住七十余年,何尝不想看看这座城市的新变化,他在东亚运动会期间,有一天晚上,坐车到淮海路和外滩观灯看景。过后,他对来访的贺绿汀说道,几年不出门,有些地方认不得了。
到了1994年初,巴老终于有了一次参观浦东开发、开放进程的机会。那次,巴老在小林陪伴下与我们一起坐上面包车经南浦大桥沿着世纪大道来到浦东新区展示厅,时任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胡炜向巴老介绍道: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后因战乱化为泡影。当胡炜说到这片热土有5000多个工地在施工,他因知道巴老重视教育,便特意向巴老介绍与世界接轨的大学校园和文化场馆等工程建设……
接着,我们又来到金桥出口加工区,只见夏普、日立、贝尔、西门子等品牌企业一家连着一家。生产国产大飞机的工厂也名列其中。当我们途经罗山、金桥立交桥时,我见巴老专注地望着窗外。不一会,我们来到杨浦大桥,只见彩旗招展。大伙儿下车“打卡”。此时,巴老坐着轮椅在桥上想起七十多年前到浦东时的情景。他说,1923年从成都到上海不久,从浦西坐“小舢板”摆渡到浦东,上岸后,到六里桥的浦东中学看望朋友。一路见简陋的老屋散落在田间地头,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很是荒凉。
随后,我们来到正在建造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座塔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我抬头仰望,唯有离地面112米的大球悬挂在空中,还有两球尚在建造中。那天风大,我们没上去参观。护理员小吴把前轮翘起,好让巴老看得清楚些……
1996年元旦,巴老对来访的时任市长徐匡迪说起他那次浦东之行。徐市长听后说,上海这几年的变化和市民支持是分不开的,为改造城市建设,有近50万市民搬迁,这在其他国家根本办不到,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巴老听后说:“希望市长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徐市长说,我们正在想办法,采取措施,为便利市民创造条件。巴老笑着连声说:“这就好,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