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乐教授在高压氧舱查看患者情况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共同创始人陈公白(右六)和卓立强(右四)
席刚明教授在实施神经介入手术
特约撰稿 左妍
从阿尔茨海默、帕金森、癫痫等耳熟能详的疾病术语,到昏迷、脑卒中、脑部手术等被普遍认为的危难情况,一旦提到“大脑生病了”,复杂、困难、风险等词就会萦绕于患者及家属心头。脑科也就成了公认的生命科学最尖端、最前沿的领域。因此,每一项医疗技术的创新,都是患者的新希望。如何把这些“新希望”,带到患者身边?
上海蓝生脑科医院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大学附属医院”推动学科建设,把医疗、教学、科研当作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从上海到成都,从苏州到深圳,蓝生脑科10家高品质医院串联起了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在与大学的合作中,蓝生脑科始终聚焦国际前沿,大力发展联合攻关,把特色技术这张医院质量名片递向患者。
苏醒脑——高压氧破沉睡魔咒,多学科筑生命防线
2025年初,突发呼吸和心跳骤停的17岁少年,被转入蓝生脑科旗下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下称天佑医院),被采取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及高压氧综合治疗,并结合床旁康复、针灸、理疗,辅以气道护理,40天后重新站立行走。这得益于多学科协作联合高压氧脑复苏治疗技术。“孩子能恢复得这样好,是我们一开始不敢想象的。”少年的父亲感慨道。
2020年初,天佑医院创新地整合高压氧治疗科、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神经内(外)科等多学科打造高压氧脑复苏诊疗病房,为昏迷促醒和急危重症救治提供一体化综合诊疗保障。医院可以接受患者带呼吸机进行高压氧治疗,大幅提高危重患者促醒和康复效率。
高压氧脑复苏技术的应用,为一个个家庭带来“成功苏醒”的希望。二次脑出血的阿婆,成功出院回家;触电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家庭支柱,重返工作岗位;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的青年,生活基本自理……天佑医院高压氧科开科4年多来,收治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等的患者近9万人次,其中气切患者超过2万人次、戴呼吸机患者3000多人次。
“高压氧治疗越早越好!只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吸氧方式。”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副主委、天佑医院高压氧—脑复苏学科带头人刘青乐教授介绍。越早越好,就意味着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候。
从昏迷几天到昏迷百余天,从误食亚硝酸盐到颈部被卡压,面对全国各地、不同情况的昏迷患者,多学科联合治疗方案都为他们提供了必要帮助。天佑医院打造的多学科联合神经疾病诊治中心,以神经科学为中心,以脑血管疾病为重点,关注颅脑创伤、脑功能疾病、脑肿瘤等的治疗,集中优势学科群,努力提高脑病综合诊治水平。
为了让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天佑医院在2021年牵头成立高压氧—脑复苏学科联盟,至今已有70余家机构加盟,其中公立三级医院(包括三甲)、二甲医院40余家,技术影响力辐射全国。现在,高压氧舱已成为蓝生脑科旗下医院的标配。
保护脑——血管介入通桎梏,刀尖起舞护禁区
2024年3月,蓝生脑科提出“六个一流”学科建设思路和“102030”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旗下医院重新确立了各自的重点学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重症、神经康复……凭借这些以脑系疾病为特色的学科,蓝生脑科正用一项项新技术挑战大脑禁区,努力降低脑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
在上海,一项“零交换”新技术,让脑病患者眼前一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委会常委、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团队应用“零交换”技术,为一位患者完成了右侧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手术,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
研究显示,尽可能地简化颅内支架植入步骤、减少交换次数,可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风险。“零交换”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项神经介入新技术。该技术通过输送型球囊扩张微导管,将传统介入治疗手术的交换次数从3~4次变为0次,术中一步完成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球囊后扩张过程,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
在四川,神经导航机器人的运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精准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案。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委、四川蓝生脑科医院院长黄光富领衔的神经外科团队在手术机器人导航下,为一位患者实施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手术。
据介绍,患者病灶小且位于大脑皮层下,如何最大程度减少脑损伤、一次性切除脑深部微小病变,犹如深海排雷、大海捞针。神经导航犹如手术的GPS系统,计算病灶准确位置,规划最佳穿刺路径,即时标定病变范围,帮助医生精确定位到颅内细微病变,理论误差可以达到1毫米甚至更小,为脑出血这一高风险、高难度手术带来了新的希望。
蓝生脑科始终秉承“敬佑生命,致力全民脑健康”的初心使命,计划用3~5年时间,建设2个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或亚学科;用5~10年时间,建设2~3个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国内先进学科。
研究脑——探秘神经科学密码,探寻脑病诊疗良方
蓝生脑科董事长卓立强认为:“在不远的将来,AI有望在脑健康领域释放巨大潜能,实现从科研到临床全链条创新,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医疗服务。”蓝生脑科大胆推进神经科学技术创新与脑病临床诊疗融合发展,推出了诸多以探索大脑秘密、攻克大脑疾病为导向的举措。
蓝生脑科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脑科学临床研究和转化,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与同济大学共建附属医院及脑与脊髓研究中心,与苏州大学共建神经疾病研究院和研究生工作站,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脑机接口技术临床应用基地,深化临床、人才、科研等领域的全面合作。2025年元旦前夕,蓝生脑科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签约共建脑科学与脑机系统创新中心,承担国家脑机接口重大临床研究项目。
蓝生脑科还致力于把国际前沿技术和优质资源引入国内。2019年,同济大学医学院—德中卫生组织“中德脑科中心”战略合作签约,标志着天佑医院国际合作有了新进展。同年,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与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携手,开展远程医疗、病例探讨、技术分享等方面的合作,至今已举办九届学术论坛,正在酝酿共建癫痫病诊疗中心。
此外,蓝生脑科成立了研究院,作为医教研协同发展平台。研究院院长殷作明博士介绍,“蓝生脑科探索实施‘双聘’研究员制度。研究员可以在旗下医院和研究院同时开展诊疗和科研,担负探索未知疾病病因、开发新型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推进临床医学进步等任务。”此举将临床研究与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结合,为脑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024年底,深圳蓝生脑科医院核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目前正在开展神经内科、肿瘤科、Ⅰ期药物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近两年,蓝生脑科在学术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立项科研课题1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项,主编及参编著作28部。
专注脑——德信为本精医于民,责任担当追求卓越
作为新希望集团主要医疗健康平台,深耕脑病诊疗领域十余载,蓝生脑科始终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人才队伍为基石、优质服务为宗旨、守正创新为导向,立志建成一家创新型、研究型、国际化的脑科医院连锁公司。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蓝生脑科的床位规模达到4500余张,在连锁规模、学科人才、治理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在社会医疗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目前,蓝生脑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9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专家600余名,省部级专委会副主委以上专家60余名,博士110余名。
近年来,蓝生脑科旗下医院先后获评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信用评价3A能力评价五星医院、全国“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卫健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先进集体……一项项荣誉,见证了蓝生脑科精医于民、追求卓越的实践历程。
如今,蓝生脑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保持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如何在脑科学领域有作为、有大作为,如何建成一家真正受人尊敬的脑科医院连锁公司。带着这几个问题,2024年9月,蓝生脑科中高层齐聚滴水湖,研究如何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应用、数智转型,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准。
2024年底,蓝生脑科实现了智慧医护多场景覆盖,让患者少走路、多省心。蓝生脑科还构建起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体系,创办了脑病一站式服务云平台,建成了云数据中心、云影像中心,研发了AI多模态健康服务机器人,引入AI辅助决策系统、脑卒中智能筛查系统,为患者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了蓝生方案。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0%。老年人口将成为医疗服务需求的绝对主力,与大脑相关的老年疾病需要得到社会更多关注,需要医疗机构投入更多资源,共同为脑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医疗服务。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做脑科医院时,卓立强说,这是他的初心,“健康是立身之本,全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全社会面临着脑健康的紧迫挑战。为脑病患者的健康筑防线,就是为家庭解难题,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