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泉和她的弟子
蔡正仁与他的弟子
每年5月18日,对昆曲界而言都是一个“继往开来”的纪念日——2001年这一天,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2015年这一天,上海昆率全国之先试点“学馆制”。明天,将迎来上昆学馆十周年纪念;昨晚,“春色如许”——上海昆剧团昆曲学馆十周年暨庆祝518昆曲非遗日系列演出首场在天蟾逸夫舞台举行。
上昆在全国戏曲院团里率先推行学馆制,是当年“一团一策”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以非遗中“活态传承”的理念,面向全国邀请知名艺术家来上昆传承剧目,培养青年演员。十年里,已向青年演员传授近300出折子戏、20台大戏。
此次系列演出由“春色如许”主题演唱会和两场折子戏专场组成,为期三天,名角云集、佳作纷呈。演唱会以“学馆十周年”为切入点,以“春色如许”为主题,展现上海昆剧艺术的代际传承与守正创新。演唱会分为序曲、映照、回响、和鸣四个篇章,以音乐、多媒体等多元形式贯穿始终,由上昆“五班三代”为演出班底,不仅中生代和年轻一代的昆曲人登台展示传承自老师们的代表性唱段,上昆的“熊猫级”老艺术家们以及外省市昆剧院团的表演艺术家也惊喜亮相。老中青三代昆曲人以及师徒同台的温情场面,令人自动脑补出岁月荏苒里的艺术积淀。
今明两天的折子戏专场则是从过去十年课程中,精心挑选出的既精彩又独具特色的精华,集中展示昆曲学馆十年来的教学成果和演员的艺术成长。两场演出既有文风曲韵的细腻传承,也不乏武戏绝技的惊艳呈现,刚柔并济、动静生辉,尽显昆曲之美。
十年来,从口传心授到学演结合,上昆通过不断打造精品剧目,将人才培养与剧目建设深度融合,使一批中生代和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多次获得文华表演奖、新时代中国戏剧领军人才、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奖项,实现人才的跨越式成长,在技艺精进中体悟昆曲的精神内核,让传统昆曲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