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申花的日子髶】嘉定博击·王洪亮
时年29岁王洪亮提前结束了职业生涯
王洪亮时而会去做解说嘉宾
率领嘉定博击冲乙的前一晚,王洪亮的手机上收到一条链接,内容大致是“昔日申花队的1985一代今何在?”看完之后他笑了,因为作者在描述他时,有这样一句话:“曾不知什么原因,被俱乐部七次下放预备队……”
专题撰稿 首席记者 刘闻超
申花1985一代,曾被人寄予厚望,他们确实个个特点鲜明,也都具备了过硬实力,尤其是当近几年中国足坛开启U23球员政策之后,更让人对昔日那段人才辈出的年代唏嘘。王洪亮至今都还记得,他和身边那群刚满20岁的小伙伴,在每个周中来往于东方绿舟和康桥训练基地的日子。
“2003年上的一队,那时候是跟着训练,2004年开始正式踢比赛,当时为了2005年全运会,2004年一些关键比赛就会抽调过去,那个时候每周三,申花大巴就会过来,老戴(时任申花领队戴春华)就会把我、小毛带过去,有时候队里还要算一下红黄牌情况,不过涅波带队的那会儿,我每次都会去,从不落下。”王洪亮说。那段日子里,但凡出场,球队前场定位球都由他主罚,2004年,1985年出生的他才19岁,比现在中超U23政策的最高年龄限制门槛还小了4岁。“我们这批人,补充到球队后,可以直接为教练所用,不说做多少贡献,但肯定中规中矩,也不用让人提心吊胆。”
2005年打完全运会后,如同每个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一样,1985一代的这群年轻人,开始了各自不同的职业生涯轨迹。当然,许多事情也如同现实生活中那样,不会像预期般美好。“全运会之后,那几年里,我们这批人一起踢球的日子很有限,更不用说大家再去为一个冠军、一个赛事去拼了……”王洪亮说。上一次人比较齐的相聚,具体时间反正是记不清了,只记得人和事,“那真是挺久远了,好像还是郜林回上海那次,2015年还是2016年……”加盟恒大之后,这些个赛季中,总有那么几次是夏天要回上海打客场,训练和比赛之余的间隙,就成了郜林和大家伙小聚的机会,当然,每次来,人都不见得齐,能吃上几口小龙虾,和个别老朋友叙上几句旧已经很不容易了。“他来,我总归帮他搞一点(小龙虾),聊聊天。”
现在大家要聚一下不容易,除了几个家本来就在上海的,比如陈雷,他踢完一个赛季后,我们总会或多或少聚一下之类的。“那小毛呢?小毛比较飘忽,哈哈。”
“如今方懂可可维奇”
这句让人现在看来依旧觉得诧异又搞笑的话,倒是在不经意间将王洪亮的思绪带回到当年,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时期,那时他的身边还有郜林、毛剑卿、邱盛炯等人,他们并不是什么组合,却被球迷冠以响亮的头衔——申花1985一代。
在博击队做教练和管理工作之余,王洪亮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解说员。因为曾经是职业球员的关系,他解说的场次虽算不上多,但专业性得到公认,在他这个年纪,解说算是兼职,最大的好处其实是可以借此多看几场球,前不久英超联赛中曼城与南安普敦的一场比赛,就让他记忆犹新。
“现在许多成年队队员,欠缺的反而是青少年阶段应该积累的意识和理念。对教练来说,是否能够将争取的理念灌输给队员,是最重要的……”他打了生动的比方,“小队员向左侧的一次传球被断,教练会说,你为什么要往这里传?下一次传球,这个小队员往右侧传,结果又被断了,这个时候他其实很渴望有人能够告诉他原因,可偏偏很多时候一些教练就会反问,‘你不会自己判断吗?’真实原因是,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回到曼城与南安普敦的这场比赛当中,英超冠军持续围攻了对手大半场,直到最后一刻才艰难完成绝杀,在王洪亮看来,瓜迪奥拉的球队固然有强劲的实力,但最大的挑战可能并非来自对手,而是自身,“他的球队,肯定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大巴’,联赛一场接着一场,曼城需要考虑的,是下一次遇到这种极端防守要怎么办,如果还像我们以前概念当中,自己去领悟肯定来不及,唯有依靠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去针对性地解决。这就是一种‘教练痕迹’。”
在这点上,王洪亮想到了自己曾经在申花和全运队时期的教练可可维奇:“他的训练就很有针对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把问题非常高效地解决掉,至少在这个错误之后,我们不会再次犯错。”那是一个令人看到希望的年代,这个南斯拉夫人成为了十运会期间上海队的主帅,手底下除王洪亮外,还有郜林、毛剑卿、沈龙元等,有些遗憾的是,最终这支才华横溢的球队在决赛中不敌山东,为了当年那场决赛,王洪亮甚至还提前打了封闭,要知道,这对于他那本就受损严重的膝盖而言,是又一次消耗,当时的申花队医尤根曾让他考虑清楚,“事实证明,尤根是对的,但当时没想那么多。”可令王洪亮没想到的是,拼命做预防的结果,没能等来登场亮相的机会。那场决赛中,或许是出于保护伤病球员的关系,又或许是一些其他客观因素,上海队无缘排出最强阵容,除王洪亮外,包括毛剑卿和沈龙元也都缺席,最后的领奖台上,小毛与王洪亮甚至都不愿登台,“现在想想,确实挺遗憾的。”而这份遗憾,让他有了衔接下一个话题的理由。
“早退役说不遗憾是假的”
2014年底,王洪亮选择了退役,那时他刚满29岁,之所以如此早就挂靴,这其中就伤病的关系,但更多还是因为心灰意冷。
“我要是知道2015年开始大环境好起来,2014年年底,我管他什么队,肯定就先去了啊,我这膝盖虽然说连续高强度比赛有点问题,但一般常规比赛,中超、中甲肯定没问题,况且我这个位置也不是那种特别需要猛冲猛跑的……”当时想要他的队不少,并且都提出了“不用试训”的认可条件,可王洪亮还是拒绝了,这其中就有后来第二年直接上了中超的延边,朴泰夏的俱乐部甚至给他开出了近六位数的月薪:“当时真的怕了,感觉眼里都是骗子,说好的东西到头来肯定都不会给……”退役之前那三年在深圳踢中甲,奖金差不多在8000元左右一场,日常住酒店使得当时王洪亮平时没什么额外开销,扳着手指去算的话,三个赛季不到的时间里,连续被欠薪14个月,等于白白打了一年多的工。
效力申花的最后那段日子里,同一批的1985届球员陆陆续续走得差不多了,以至于后来人们再谈起时,发现留在队里时间最久的成了邱盛炯与陶金,而现在,他们也离开了。没球踢的日子总是难熬,当时的恒大还在中甲,在引进郜林后,他们还曾想要一名后腰,按照恒大方面的设想,等到冲入中超后再谈郑智或许更合适,然而,当橄榄枝抛来时,却被时任申花投资人朱骏拒绝了,理由是“开价太低”。那时孙祥刚刚完成转会,披露的费用是400万元,恒大对王洪亮的定价是200万元,现在想来,如果当时去了恒大,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
遗憾吗?这个问题在过往的谈话或采访中,王洪亮被问到过许多次,他现在是真的可以很坦然面对了:“说不遗憾是不可能的,从小一起长大,人家一年几千万……但我现在定定心心做这份工作已经六年了,再要去说遗憾不遗憾的,就有点傻了。回头想想,我们这批人至今也都保持联系,朋友圈相互点点赞聊聊天也都有,也没什么不好,你说呢?”没等记者开口,他举了个更形象的例子,“比如我们约好去吃个饭聚个会,20万我不行,也的确没什么必要,但人均两千元或者两万元的,只要你叫我,我肯定去,这样去想问题,心态就会好一些。相反,如果人均三五百的我也不肯去,那可能就真是有问题了。人要往那种层面看,肯定会眼红,但真的没必要和自己过不去,现在好好做事,满足了孩子就可以了,我还是比较能定下心来的。”
“投身青训学到很多,儿子能看出有点天赋”
现在,王洪亮还会在一些上海的民间赛事上踢上两脚,和以前比,如今是真正的“养生足球”了,但这并不影响那份执着。渐渐地,他也开始培养儿子踢球,不知不觉间,他的手机里已经存下许多儿子踢球的短视频:“这小子有点天赋的,再观察观察,让他也一起来训练。”
话题回到了开头他对自己那句有关现状的定位:“不去比谁跑得快,争取跑得稳一点、远一点。”王洪亮或许从来就不是个跑得快的人,踢球那会儿打后腰,胜在大局观和脚法,更不用说初登国际赛场时的那次受伤影响。直到现在,他都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许多细节:“‘土伦杯’第三、第四名决赛,我们和巴西,就是小毛打进成名作进球的那场比赛,当时对方中场还有后来效力曼城的那个费尔南迪尼奥,比赛都快结束了,我在一次防守时和对方一个老外对脚,当时就觉得全身一麻,像被开了一枪,我知道坏了。但是比赛后来马上结束了,那时候就忍住了。”按照计划,国青比赛当晚就会从法国直接飞回北京,就这样,一路上王洪亮的右膝只进行了冰敷,而错过了第一时间的治疗,等到抵达北京想要再站起来已经变得相当困难。
前前后后,他的那只右脚动了不下三刀,还都是半月板同一个位置,事后看来,这的确成为王洪亮职业生涯的一种转折。到现在为止,身为原国脚,却没能为成年国家队踢上一场国际A级赛事,也成了他心里的一个遗憾:“最近的一次是朱广沪带队出征东亚四国赛,我本来想忍住,但朱导也是出于职业生涯考虑,让我安心先把伤养好,以后再等机会,我想想也有道理。”
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却也波折不断的日子,全都留给了昨天,王洪亮现在依然能说出许多细节,但所有这些言语中,已经找不到可惜、失落乃至埋怨,仅有的反倒是一些搞笑的自嘲。“我们有时候也会聊,如果申花不是经历了那些历史变迁,老大老二(孙吉、孙祥)他们那批之后,就是我们这批人,到他们32岁时,我们28岁左右,新老交替肯定没问题,如果这批人保留下来,现在申花或者说上海足球的底蕴应该更不同一些。”他说。然而,早退役、早转型,也确实让他在许多方面走在别人前面:“经济上可以认为失去了很多,但青少年这块工作,我肯定算是投入比较早的,这些年里做的这些事情也让我学到很多,对今后的人生肯定有帮助。踢球那会儿,吃饱、睡好就可以了,现在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