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2003年的末代甲A,永远是中国足球史上一道消不掉的伤疤。1951年以来,只有这一年,完整举行了中国顶级联赛,却没有冠军。因为一场众所周知的假球,当年的冠军头衔被剥夺了,更有多位国脚级人物锒铛入狱。
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足坛逐渐为假球所侵蚀,而中国足协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迟迟没有对此进行彻底整肃。假球风在2003年左右已经变得难以控制。另一方面,那起假球大案也与中国足协制定的规则有着直接关系。
有资历的球迷应该不会忘记这个笑话。以2001年和2002年的甲A名次作为积分数(2001年以50%计算,2002年以100%计算,如某队2001年排名第十、2002年排名第八,则积分为10×0.5+8=13分),决定中超准入资格,这条中国足协独创的规则看似有理,实则充满漏洞。最简单的一条,不同于“落袋为安”、多多益善的联赛所获积分,名次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己,同时也与对手们有关,甚至会出现自己低了没关系,只要把某个特定对手算计得比自己更低就可以的局面。
这个局面在2003年联赛尾声果真出现,才有了“重庆力帆必须在最后一轮输给青岛,以使青岛排名高于天津泰达,从而令重庆挤走天津进入中超”的荒诞一幕。被推上客场击败争冠球队上海中远才能保级这条绝路的天津泰达,通过钱和权的双层关系,最终布置了一场左右冠军的假球。不同于对参与到假球案的球队和球员的强烈批判,对于果真输给青岛的重庆力帆(虽然最终输球也没进入中超),其实舆论并未予以猛烈抨击,虽然不追求胜利一定违背了体育精神,但这个选择是规则漏洞所导致的。趋利避害是人性,任何试图考验人性的规则,都可以说必然会失败。
这样的教训在体育界不胜枚举。远得如2002年女排世锦赛,中国队先后在第一阶段小组赛和第二阶段小组赛中以二线阵容出战,输给了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希腊与韩国,输希腊是为了避开俄罗斯,负韩国都为了躲过意大利。这两场比赛引发国内外舆论一片质疑,主帅陈忠和险些面临下课风波。近一些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包括中国一号组合于洋/王晓理在内的四对女双组合在小组赛末轮消极比赛,只为挑选未来对手。最终八位选手全部被逐出奥运赛场。这两次在国际比赛中上演的风波,都引发了关于“到底是尊重体育道德重要,还是注重竞技成绩重要”的争论,但这场争议注定没有标准答案。
但对于规则制定者,尤其是中国足球的规则制定者,显然必须时刻记得不要试图以规则去挑战人性的这一准则,这既是保护了自己(清除了一个潜在的舆论漩涡),更保护了球队和队员。毫无疑问,今年中超很可能实行的“小组赛+名次赛”临时赛制里,就满是陷阱——如果直接在小组赛结束后采用对位淘汰赛制作为名次赛,那就是制造了一个完美的选择对手的机会。如果中国足协看不到这一点,未来大概率会有巨大的麻烦等着他们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