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下,湿度居高不下,“潮乎乎”和“湿答答”常伴左右……从6月到7月,申城的黄梅天持续发威,不仅给市民出行造成了一定困扰,还让不少仍在重拾运动习惯的人感觉难度加倍。黄梅天里,天气条件较为特殊,所以大家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更需要多留一个心。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湿、热、闷,这是黄梅天的特点,在如此客观条件下,对大部分普通运动爱好者来说,就不建议加大训练量了。
梅雨时节,空气湿度大,气压偏低,温度趋升,人的心脏为了保证正常工作所需的氧气、葡萄糖等能量物质,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度会增高,通常表现为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等,如此一来,供应给心脏本身的血流量会减少,容易出现缺氧、散热慢、体温偏高的情况。另外,同样是由于湿、热、闷组团出现,如果不多加留意,人在运动时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暑情况。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的运动习惯都被打乱了,正处于“重拾功课”的阶段。对这部分运动爱好者群体来说,他们想要快点恢复到疫情前运动水平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梅雨时节真的不是赶进度的好时机,更推荐的做法还是“保守”为上,不加量甚至适当减量的做法都值得考虑。
另外,如果是进行户外运动的话,在时间段的选择上也建议更有针对性。以路跑为例,梅雨时节里的最佳时间段是早上6至7点和傍晚6至7点,因为这两个时间段相对湿度较小、温度适宜,同时从能见度方面考虑的话,也更加安全。
若由于工作等原因不得不在更晚时段夜跑,则建议选择体育场内的塑胶跑道或自身特别熟悉的路段,以免因视线不佳、天雨路滑等原因出现摔倒意外。下雨时,人的视觉、听觉都会在往日夜间的状态下再打折扣,为提高自己的夜跑视觉,便携式小手电或者头灯等都是值得购入的装备。
多补水勤洗漱
别让“霉气”找上你
运动时肯定会出汗,尤其在夏日时节,运动时的出汗量更会增加。不过,考虑到黄梅天特产的湿、热、闷,大家在运动时及运动后就有更多的注意事项。
空气中密集的水分加上人体自身排出的汗水,可能“遮”住毛孔,让体表处于一种排汗不畅的状态,这时候如果你的运动着装不够快干透气的话,就容易被皮肤病找上门。梅雨季节,天气闷热潮湿,细菌和真菌较易繁殖,历来都是毛囊炎、手足癣、荨麻疹、皮炎湿疹、汗疱疹、臭汗症等皮肤病的高发期。
比较推荐的做法是,在运动后要及时沐浴、更衣,让身体恢复到干爽、洁净的状态。另外,在沐浴后要避免穿着特别紧身的服装,这样会更有利于运动后残留在体内的热量的挥发。
需要特别提醒一句的是,所谓及时沐浴、更衣并不是说越快越好,还是应该有一个缓冲。各类运动结束后,要慢慢地让身体降低体温,不要因为感觉自己一身臭汗就马上就去淋浴,因为此时你的身体需要一个循序转变的过程。如果实在觉得不舒服,可以先洒些水在身上以作缓解。
同时,保持运动衣物及相关用品的干燥、洁净也很重要,不然的话,你还是可能受到各类皮肤病的困扰。被汗水浸湿的衣服、用品要及时清洗晾干,不要拖延,如果觉得太阳难得冒头,也可利用烘干机甚至是吹风机等来帮助衣物、用品辅助干燥。运动鞋的干燥工作则可交给各种小袋装的防霉、除湿用品。
梅雨时节,人体在运动时对水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在运动时及运动前后,健身者都必须留心为自己补充足量水分。
不要等到你觉得渴了再去喝水,因为一旦明显感到口渴,这就代表你的身体已经缺失了1%的水分,也就相当于失去了10%的身体机能。为保持最佳状态,可以分多次小口小口地饮水,大约每15分钟补一次水。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警惕
有些心脏疾病的隐蔽性较强,如果没有接受过缜密检查,它可能就潜伏在人体内。所以,在黄梅天这个考验心脏的时节里,大家也应格外留意。
1.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情况,且如果活动量加大,不适感也增强。这样的情况,普通人很难判断具体是哪儿出现了问题,最推荐的做法还是及时前往医院接受专项检查。
2.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慌、心跳加速等情况,且需要超出寻常的时间才能缓解或平复。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推荐的做法也是及时前往医院接受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