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姬宇阳
过去几天最热门的关于中国足球的新闻,是来自于一位圈外人的吐槽——美团CEO王兴发表了对国足的看法,当然了,主要是表达不满。
他感叹,1998年,自己上清华大学的体育课,正常的话跑三千米,只需要在12分钟之内,就能拿到满分,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他直言中国男足考核12分钟跑的话,不少大牌球员居然都跑不到3000米,顶多是2800米至2900米。所以,他最终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国足专业球员跑不过清华普通男生。
王兴的吐槽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足球圈内很多人士的猛烈反击。最新的就有原国脚李毅,李毅说:“他可能对足球不太了解,只是知道一场比赛有11个人,而一场比赛球员要跑多少米?例如说一万米的话,有多少是高强度跑?有多少是冲刺跑?有多少是有氧跑?有多少是无氧跑?这些他肯定不知道。他只是觉得中国足球输了就可以发表这种言论。”
中国足球过去这么多年的确是这样的,这就是中国足球真实的社会地位,谁都可以来吐槽两下。特别是在一些国字号球队输球之后,铺天盖地的都是各种讽刺挖苦和调侃段子。虽然一方面你也可以说,这至少显示出还有很多人在关注中国足球,但是关注归关注,这样的社会舆论氛围,对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真是没有任何的好处。
随后不久清华大学自己也发布文章《清华男生如何把3000米轻松跑进12分20秒?》,在文章中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在校大一学生有12.5%在3000米中确实能跑进12分20秒,平均每千米4分7秒以内就可以。但问题在于,跑步的成绩和足球的水平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肯尼亚这些出长跑精英的国家应该是世界足球强国才对。体能的确是足球需要具备的一项技能,但是体能和一个球员最终能达到高度之间,它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对球员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爆发力以及他的球商,包括他的技术和基本功。即便是徐根宝这样的以当年“抢逼围”成名的教父级别的教练,他对于体能更多强调的也是速度。中国球员还是争点气吧,中国足球的地位,还是靠自己的水平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