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又天摄
7月1日至8月31日,这是每年沪上游泳场所的夏季开放期,也是一年中泳客接待量最大的时间段。如今时节已至,在疫情尚未完全退去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安全度夏——这成了上海体育的一幕重头戏。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优化收费家长专区 服务细节也在跟上
既要做好安全开放与疫情防控的工作,也要对服务细节继续打磨、继续提升,这是沪上游泳场所都在努力做的一件事。
夏季是游泳培训班的开班旺季,而儿童正是接受培训人群中的主力。往年此时,孩子们在泳池内跟着教练学习,家长们在看得到泳池的地方就近观察的场景,想必大家都司空见惯。一方面,这是由于孩子上培训班需要家长接送,另一方面,家长们因为怕孩子在学游泳时发生意外,留在现场全程陪同会更加心安。不过,如今仍处疫情防控时段,沪上游泳场所对客流量进行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还能不能如常陪同呢?通过现场采访,记者了解到了一些新情况。
“家长们还是可以把孩子送进场并在一旁陪同的,但我们今年的新规定是‘一陪一’,就是一名儿童学员只可以由一名家长陪同。像多位家长一起陪过来的情况就不可以了。这么做也是出于对场馆内人员密度进行控制的考虑。”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运营方负责人缪俊介绍,为此他们还特别开辟了部分场边区域,供接送的家长等候休息。
为了更好地服务泳客,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还特别进行了功能性分布,将年卡会员与散客分流到两个服务台,另外还开放了两个楼层的更衣室,保障泳客有更安全的游泳体验。“由于人员管控,室内游泳馆每场次人数限制500人,室外游泳池每场次人数限制250人,所以建议泳客出行前,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实时客流查询。”缪俊介绍道。
另外,从泳客的实际需求出发,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还对单场的时长进行了调整。在每小时均价不变的情况下,场馆方将室内游泳馆和嬉水乐园的单场时长从3小时改为2小时,这么一来更符合大部分泳客的体能情况,让消费能显性价比。
进出口动线分离扫码入场面积翻番
人均游泳面积由原来的2.5平方米/人升至5平方米/人,泳池之内“下饺子”的情况将有缓解;量体温,用“随申码”或“上海市游泳场所泳客健康承诺卡”二维码扫码入场,保持社交距离,以上做法将继续推行;游泳场所的进出口动线被区分开来,加强通风消毒也成日常必备……加强疫情防控是今年申城夏季游泳安全开放的重点工作。
据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介绍,截至7月5日,全市游泳场所的开放数量为691家,因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5%。
针对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市体育局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主动与市大数据中心对接,打通了“泳客健康承诺”和“随申码”系统,整合为“二码合一”。在全市已试行推广的82家游泳场所中,双系统均可实时监控相关游泳场所的人流和随申码为绿码入池验证等情况,实现了跨部门联合监管的“互联网+监管”模式,体现体育部门从“单打独斗”逐步向“一网统管”的“智慧监管”方向迈进。
此外,市体育局正积极探索智慧体育信息化监管方式,鼓励多家体育科技企业研发针对疫情防控和“二码合一”的人脸识别入场信息系统、泳客安全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在源深体育馆、上海科技大学、宝山体育中心、桃浦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泳池试点启用。
全市游泳场所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后的安全开放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泳客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为保障疫情期间经营场所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市体育局创新推出线上视频学习、线下考核的培训模式,对游泳场所的负责人、救生组长、水质管理员等3700多名岗位工作人员实施培训,市、区两级游泳协会、游泳救生协会相继开展了游泳教员、救生员的培训年审工作,基本实现游泳场所从业人员全覆盖。
下阶段,市游泳场所开放管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游泳场所夏季开放联席会议机制的组织协调作用,提升联合执法“1+1>2”的效力,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策略,更加精细准确做好疫情防控和联合检查各项工作,保障市民游泳健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