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智能健身空间”助健康 “三龙”运动让龙文化传承焕发新生 体育智慧助老“健康中国梦”
第A15版:上海体育 2021-01-18

体育智慧助老“健康中国梦”

章丽倩

以生命长度为经,以生活质量为纬,如此经纬交织,便诠释了“健康中国梦”中健康老龄化的含义解读。其中,自然也有体育发光发热的一隅之地。近日,为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面临的困难,上海市体育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加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送出上海体育领域六个方面的“智慧助老大礼包”。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不让“数字化”成门槛 推动“适老化”成重点

远程的线上服务,让很多人都享受到了数字时代的便利,你可以用它来点一份外卖,也可以用它来预订体育场地或者报名一项赛事。不过,对在手机端操作上可能不甚熟练或视力衰退的年长人群来说,“数字化”带给他们的就未必是便利了。如今,随着《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加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将有更多市民在体育领域享受到申城的“适老化”服务。

“听说出了文件,线下报名的方式会被保留下来,我们就放心了。”生活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的何嘉老人是一位健身积极分子,也是申城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热心支持者。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赛事活动把报名通道转移到了网上,她发现自己成了需要被帮扶的对象。网上报名平台五花八门,存在手机里的身份信息的电子版总跟她“捉迷藏”,外加眼睛老花看手机上的字变得费力了,每次不得不找朋友或家中小辈帮忙报名时,何嘉就会怀念起现场报名的方式。

根据新印发的《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加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指导意见》,上海不仅会推出一批全市和区域特色的老年人公益健身品牌,而且会完善适合老年人的报名参赛方式。比如,保留电话专线、现场报名等传统报名渠道,为老年人提供纸质版秩序册、成绩册、证书等,又比如,依托“科技+体育”“互联网+健身”举办适合老年人的线上赛事活动,通过设置较大字体、醒目标注、简化功能和流程等方式,使线上比赛更加便于老年人参与。同时,有关部门和机构还会鼓励组织老年人喜爱的健步走、太极拳、健身气功、操舞、门球、棋牌等运动项目,并且各类体育赛事方也会在购票观赛方面有所考虑,尽可能帮助老年人便捷享受在线观赛等智能化服务。

除了参加比赛和活动,在更贴近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老年群体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适老化”服务。在《意见》中,就特别提到了要“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助老服务水平”。比如,沪上体育场馆会在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方面有更多融合,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前提下,保留前台与人工窗口、现金支付、电话预约等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数量的免预约、现场购票名额等。

探索老龄化课题 聚沙成塔在日常

近期,市民们在出入公共场合时被要求出示健康码的情况又多了起来。那么,对没有购置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这入门的一关该如何解决呢?《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加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不将“健康码”作为老年人进入体育场馆的唯一凭证。有条件的场馆要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设立“无健康码通道”,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安排老年人凭有效证件登记进入。

从“健康码”到线下报名,从场馆预订到科学体育指导,从健身苑点到社区体育配送,正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上海对老龄化这一社会课题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1979年,上海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步入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19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同时,上海老年群体又有着爱运动的特点。发布于去年10月的《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显示,60至69岁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仍旧最高,参与比例达到59.1%。同时,50至59岁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数较2018年有显著增加,从48.9%提升到51.2%。

在此背景下,这份《意见》的问世就显得格外有分量了。按照《意见》所定下的工作目标,到2022年,本市各级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建立亲民便民的智慧助老服务体系,实现体育场馆设施助老服务便利化、常态化、长效化,形成比较完善的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体系,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和智能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老年人体育健身组织更加健全。

此前,上海在新建或改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已开始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健身需求,配置适老健身器材,保障器材安全使用。同时,在建设多功能运动场时合理兼顾老年人的健身需求,鼓励设置无障碍门禁等助老绿色通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