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认真听取报告
2020年9月,上海市体育局推出了首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35家社会办训单位成为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落实基地创建精神,引导社会培养基地完善运营机制、规范管理模式,扎实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近日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组织专家组对35家社会培养基地进行了首次年检,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改进建议,助力社会办训单位高质量发展。
专题图文 本报记者 李一平
专家组参考国家基地标准
加速社会培养基地融入体系
本次检查是自去年进行首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以来的首次年检,对于探索发展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体系来说,是一次实质上的突破。
去年11月,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针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推出了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培训班。青少年训练计划制定、反兴奋剂教育、交流座谈……通过覆盖各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为社会培养基地的管理者赋能,同时对社会培养基地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在培训之外,上海市体育局明确表示,后续将通过组队参赛、训练督导、周末训练营、优秀教练员工作室、明翔计划、输送成果奖、培养输送奖等方式整合资源、拓宽渠道,为社会力量培养人才提供服务。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渠道,相应地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年检对于社会培养基地来说,不仅是一份责任,同样也是一次享受市体育局专家组资源的难得机会。据了解,这次年检严格按照去年11月进行的培训课程中提出的发展要求,对社会培养基地的内部建设、常规管理进行相应的检验。“通过这次的年检,我们希望来验证培训的作用,监督社会培养基地是否按照要求有实质化的进展和举措。”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朱卫明介绍,在本次检查中,大部分受检单位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首批社会培养基地总体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少部分检查结果不理想的单位,专家组给予了相应的督促和改进意见。
据介绍,本次年检要求还一定程度上参照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要求,以较高的标准要求社会培养基地的背后,体现了上海市体育局希望加速推进社会培养基地融入培养体系的决心。“通过我们标准化的要求来进行社会培养基地的建设,未来对于队员的输送,训练计划的一致性都会有更好的衔接作用。”
目前,上海市青少年训练馆里还成立了针对社会培养基地的相应中心工作小组,后续会推出更多面向社会培养基地以及社会办训机构的培训课程、分享交流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源共享来帮助社会办训力量融入申城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
火眼金睛
查漏补缺
“你们这个训练计划还不够详细,包括教练员的教学日志也是一样,面对不同的队员应该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年检现场,专家组不仅针对社会培养基地的不足提出疑惑和质询,同样也会为社会办训机构提出宝贵的建议。在专家组的“火眼金睛”之下,无论是评价获得高分的基地还是评分比较不理想的基地,都会得到训练体系、管理方法上的指点,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作为此次受检的社会培养基地之一,青浦区藏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理事长王俊表示,由于俱乐部本身是社会化经营,加上跆拳道项目还缺乏成体系的输送渠道,俱乐部多年来一直是“自由成长”,在训练体系的打造和管理方法上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这次获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后,不论是培训还是年检,都对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对我们来说,专家组检查中提出的建议非常中肯,大多数是直击我们的难点、痛点,也为我们开阔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王俊表示,通过这次年检,将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改进,让青浦区藏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无愧于“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这块招牌,力争为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
完成此次2020-2021周期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首次年检后,新一轮评选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展开。按照目前社会力量办训的发展趋势来说,新一轮评选也许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办训单位参与,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表示,未来将继续评选“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继续助力上海社会力量办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