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润宇
一句“中国女足不需要球星”,一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与赞比亚一战,球星王霜连进四球,让球队保住了一场平局。一支球队该有谁,成为了摆在中国女足面前的“难题”。
也许在主帅贾秀全看来,一支球队靠的是团队配合,而不是某位球员一枝独秀式的表演。但所谓球星,并非一定是C罗、梅西那样的世界顶级球员,而是和球队相辅相成的核心和灵魂。没有主心骨,球队也拿不到好成绩。球星与团队,并非处于对立的局面。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英超球队莱斯特城。2015-2016赛季,球队依靠“非科班”出身的瓦尔迪等人拿到了英超冠军。夺冠后,他的身价涨了10倍。时至今日,他依旧是球队的核心。和凯恩、马奎尔等英超豪门球队主力相比,他不算是最大牌的球星,但他一定是队内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中国女足而言,王霜、唐佳丽等人也是如此。
大概是为了贯彻“不要球星”“锻炼新人”等理念,在此次出征东京的女足的大名单中,刚刚加盟热刺的唐佳丽等奥预赛主力没能入选,取而代之的是四位从未入选过国家队的队员、五位在国家队的比赛场次仅有五次甚至更少的球员。
虽然给新人一定的大赛锻炼机会是好的,但同时这无形中给了这批球员压力和风险。毫无大赛经验的她们,如何来面对巴西、荷兰这类对手?奥运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参赛的队伍都有一定实力。如果仅仅把大赛当作新人的练习场,似乎有些“大题小做”。想要锻炼球员,可以“以老带新”,但不能“以新带老”。
况且,如果球队无法出线,这批球员五年的付出全部付之东流。这样一来,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此前集训期间的“天天一万米”,最终也只是感动了自己。
和日韩、欧洲球队相比,不论是中国男足,还是中国女足,队员的年龄都不算年轻,但这不是这些经验几乎为零的年轻球员征战参加奥运会等大赛的理由。足球场上,年龄不是制胜的条件,实力才是。没有水平,一切都是白搭。
要让年轻人挑起大梁,应该培养新人,而不是让她们在大赛中被“挫折教育”。如果有必要,球员留洋也是一个选择。只不过,这批留洋的球员,是否再次会被认为是球队“不需要的球星”呢?
对中国女足而言,是否“只需要团队,不需要球星”?奥运会的两场小组赛,已经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