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润宇
对运动员而言,能够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是他们职业生涯的最高目标。但最终的冠军只有一个,对金牌求而不得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除了运动员外,似乎还有一批人对胜利“虎视眈眈”,借题发挥。
网络暴力似乎成了一些人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奇葩。作为看客的观众对没能夺金的运动员进行网络暴力,并不会改变赛果,但有些人就是想以此发泄并屡败屡试。所谓遗憾输球、没能夺牌,最难过的其实还是运动员本人。他们不仅要面对失利的全过程,整个奥运周期的准备随着输掉比赛也化为了泡影,网络暴力无异于雪上加霜。
与指责、辱骂相对的,是对失利的运动员进行“大宝贝”式的宠溺。这也许是出于好意,但这样的“网宠”,虽然能够平复运动员一时的心情,长此以往,只会让运动员对输赢毫不在意,同样与竞技体育的要义相背。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网宠”,也是网暴的另一个表现形式。
此前,日本网球名将大坂直美曾因为心理问题接连退出法网、温网,直到本届奥运会前才复出。虽然这不排除她因为红土和草地战绩不佳,找了个借口退赛,或是在“耍大牌”,但更应该被关注的是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类问题,如果不看到实质而一味网宠,同样不利于运动员成长。
“网宠”看上去是给了一根“胡萝卜”,但不能忘记背后隐藏的却可能是影响运动员发展的“大棒”。虽然他们能为国出战都不容易,输掉比赛得到安慰也算是常事,但失利后就要进行总结,甚至是反思,这是最基本的运动员操守。过度地吹捧或是“溺爱”,让他们只会沉溺于掌声或是安慰,最终面对的只能是下一次失利的出现。不论是初来乍到的新人,还是即将离开赛场的老将,吞下失利虽然遗憾,但认真地好好面对失利,难道不香吗?
不论是唯金牌论,还是对运动员的“溺爱”,这都是不可取的。“网宠”看似并不暴力,但它会消磨人的意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网暴、唯金牌论并无区别,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竞技体育的世界需要竞争,也需要客观严谨地去看待胜利或失利,它不需要走极端,不是“大棒”就是“胡萝卜”,而是需要竭尽全力并且坦然面对结果。